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典句子

零食的文章(精选11篇)

作者:十三叔时间:2023-02-16 10:14:48分类:经典句子

简介  欲望的树 文/尤今 一向觉得零食有碍儿童健康成长,所以,严禁孩子在正餐以外乱吃零食。然而,没有料到,孩子的食欲受到压制,心中竟会长出一棵欲望的树。 这树,一尺一尺地向上蹿长,盘根错节,枝茂叶盛。 16岁那一年,长子负笈美国。没有亲人管束的自由,像

零食的文章(精选11篇)

欲望的树

文/尤今

一向觉得零食有碍儿童健康成长,所以,严禁孩子在正餐以外乱吃零食。然而,没有料到,孩子的食欲受到压制,心中竟会长出一棵欲望的树。

这树,一尺一尺地向上蹿长,盘根错节,枝茂叶盛。

16岁那一年,长子负笈美国。没有亲人管束的自由,像阳光雨露,使他心中这棵树蓬蓬勃勃地长成了一种失控的形状。

他以五花八门的零食当正餐、副食、零嘴、夜宵。

备受恩宠的零食不是无情物,它们化成了一层一层的脂肪,倾尽全力地报答他。

两年后,回家度假,大家一瞅,齐声惊呼:天呀,好个胖而不白的小子从天而降——下巴长出了一个孪生兄弟、腰围多出了一个“救生圈”、双腿化为圆圆的柱子。昔日身手矫健的篮球好手,今日可悲地变成了蹒跚的企鹅。

不知节制地滥用自由,使他自食苦果。

痛定思痛,他下定决心,努力恢复旧日壮硕的好身材。

他戒糖、戒油、戒食甜品与油炸食物,餐食以水煮蔬菜和蒸鱼为主。他天天跑步、打球、游泳、举重,多管齐下;然而,身上的赘肉,不是一寸一寸爽爽快快地消失的,而是一毫一厘不情不愿地消蚀掉的。减肥过程之艰苦,难以尽说。

对于长子来说,这是一生足堪记取的教训;然而,话说回来,身为母亲的我,严禁零食的“杞人心态”,毋庸置疑,也为孩子心中的欲望之树灌浇了大量的肥料。

当年的我们青春很小

文/七月里看花

当年的我们,青春很小;明媚的眸子盛放的生活没有悲伤,只可以有细愁。甩手的年纪,记忆成河,忧愁化为一曲浅唱,缠缠绵绵、絮絮叨叨,伴着岁月低吟了许久。

漫步老街,不小心瞥见了小丫头眼里的清亮,真的,那样的眼睛,我还是在小学堂里见识过呢!当年的我们,每个孩子的眼里都注满清亮,浅浅一笑,快乐便四处奔跑起来。前面的小丫头穿着干净的校服,红领巾的一角飞扬起来。忍不住跟上她走了一段。小杂货铺前,小小的细碎脚步停了下来。"老版,我要一袋'北京烤鸭'!"小丫头踮起脚尖,她的手里扬着五毛钱高高举过头顶,眼睛却紧紧盯着橱窗内的小零食。她的个头刚够看到第三层的辣味零食。很幸福地说,她像我!小姑娘舔着零食兔子一样跑掉了,我的思绪跌进封存的记忆里,不想很快地逃离。那些午饭后和晚饭前的可爱时光里,是因为五毛钱一袋的"兵哥哥"、"北京烤鸭"而闪亮的,香浓的佐料伴着催泪的辣味进到口里、喉里、胃里,翻滚一下温暖整个心情,满心的欢喜着这些小零食们。那个年纪,全然不顾什么是垃圾食品,哪有美得心儿甜蜜的垃圾?两毛钱的冰棍儿,一块钱的柚子,一毛钱三颗的梳子糖……像星星一样数不清的小零食,忆起来时口里似乎又给塞满,脑海里填满的是深深的怀念。有个小小的习惯,书架上总摆着本相册,闲了,倦了,怀念了,那是份很好的精神安抚药。一页一页翻过去,那个小小的女孩儿一年一年变化着,清晰记得每张照片的故事。那天穿的上衣是六一节妈妈特意买的,现在还躺在我的百宝箱里;那双蓝色的鞋子早就丢失了;那时的额头很干净,后来剪了厚厚的流海;身旁的姐妹一年一年增加了,开心的日子透过相片延伸出来……时光流转,我丢失很多,又得到很多。纸质相册里的相片再没增加,倒是电子相册建了好几十个。相册是一部年华纪录片,青春也多多少少被记录了下来。

网上遇到陌生人热情地打招呼,纠结许久才知是初中同学,又一些记忆被拾回。原来曾经的我们那么的熟悉,而转瞬,我们形同陌路。变化随着时间和距离延伸,我们就是这么陌生起来的的。记忆真是奇妙的东西,在里头游走的我不禁傻笑起来,原来我的记忆里头这么多快乐和幸福,淡忘的悲伤,老旧的愁绪,我就是这么成长的。

青春小时,我们不识愁,笑时很灿烂,悲时不掩藏,那些日子是珍贵的,回首不萧瑟。而今,我们辗转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今后还会更懂隐藏和世故,谁不怀念当年的我们呢?心累时或许需要的不是全身而退的满足吧,那一时一刻的平静和坦然将给予厚实的安慰。不是当年的我们,青春逝去之前得给自己交待吧,用最适合自己的痕迹去诠释自我,抛向明天的梦想该是集满力量的,告诉自己,应该前进。

那些回不去的岁月

那些回不去的岁月,似水流连,回不去了,却一直记得。

——题记

片段一:深水炸蛋小孩子,一般都爱玩爱吃爱闹,回想起小时候曾经最深爱的零食,现在还是那么滔滔不绝。

我们小时候,曾喜欢过一种叫“深水炸弹”零食,嘻嘻,就是一种放在水里可以冒泡泡,把一瓶白水变成糖水的糖。我们都爱那种一角钱一个、廉价又好用的东西,在学校的饮水机里接上满满的一瓶水,放下一个“深水炸弹”,几十秒后,马上就有了一瓶有色彩的、甜甜的糖水。那时候觉得,有这样一瓶水,好洋气啊,苹果味的、可乐味的、草莓味的……应有尽有,为此,每天都会多喝好几瓶水呢。

片段二:公主乐园后来,又开始换新零食吃了,这次的这种叫“公主乐园”。五角钱一包,对于那时候的我们来说,有些昂贵,但还是抗拒不了啊!因为它里面有送的手链、发夹等,虽然全是塑料的,而且吃的东西只有一点点,不过大家还是很喜欢,每到中午放学,学校的小卖部就挤满了我们这些“小公主”。大家用手去感觉里面送的什么,买到好的,再到班上同学面前去炫耀,很了不起的样子……

片段三:夏天连连看时间飞快、夏天来临,小孩子们不能去河边,那好吧!一个个又开始往夏天吃的上注意了。小时候有一毛钱一个的“冰袋”,里面是装的那些有甜味的水,没钱的时候,一个冰硬的就可以吃很久,“有钱了、富了”(小孩的有钱很简单、两元钱就算有钱了),就去买那种没冰硬的,在上面咬一小口,用力一挤,去捉弄同学……夏天还有小孩子最爱的“七个小矮人”,一块一块的,五角钱七个,最适合小伙子在一起吃了……

现在初三了,回想儿时的生活,虽觉得那时真幼稚,但仍觉得很甜蜜。

我们那时的零食

文/海子

想想我们那时的零食,简直说不出口,我们几乎连饭都吃不好,咋想起吃劳什子的零食呀,最后还是仔细回想再回想,那时究竟我们都吃了什么啊?

文革前南京和北京的印象有一些,似乎南京的生活水平要好于北京,是因为南京的主食就是大米,无非就是中熟米和早熟米之分,口感上,中熟米要好于早熟米,价格也是一分钱 之差,也没有什么区别,而南京的小吃远好于北京,尤其秦淮河边上,四处都是提篮小卖吆喝的挑担的馄饨面条随时可吃,夜晚荧荧马灯昏黄的光环,映照出香气扑鼻的氛围,八分一碗的美味溢于秦淮河的灯光桨影,而北京就要萧条多了,除了天桥地区的有些庙会似的热闹外,其他地方也都集中一些胡同里面,还有北京有粗粮,像每家都要蒸窝头,我是第一次见到窝头的做法,回到兰州也如法炮制,蒸起了窝头。

兰州那时的生活水平很差,白面不多,杂粮不少,很多时候买粮时,会买到一些黄豆,还有大豆,甚至还有豌豆,我们家里都用它来炒,变成熟豆,成了我们饭后的消遣,这是我们最常见的零食,黄豆和豌豆好炒,就是小火,耐心地炒,别急火,容易炒糊了。大豆或叫蚕豆的就不容易炒熟,于是有人就去黄河边拾小石子,洗干净放在铁锅里先炒热后放入大豆,用慢火很好炒,而且豆子还不容易炒糊,这样的方法很快就流行起来。

还有我们油炸“耳朵 ”,就是我们现在还在吃的龙虾片,文革后期出现的一种食品小吃,每家都珍藏起来。来客人才拿出来做一些品尝,谁家里有一些花生米可是好东西,都是逢年过节才拿出油炸或炒熟吃。曾经我在一篇回忆我们插队离开家的时候,同学魏建州在家里举行饯行请客时,他家拿出的油炸花生米香味还在飘浮。

69年时兰州市面上出现的紧俏的瓜子,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大板瓜子,那时紧张每家过年只供应一斤,年前烟酒门市部前排起抢购瓜子的长龙,成为那时的一道风景线,不知有多少人打架争吵,就是那区区的一斤瓜子。记得局院外号“豆芽子”的69年毕业生,为瓜子一直打得不可开交,最后都去了陆军总院缝针,面部全打坏了。

我们那时能有3分2分的硬币就很开心了,因为可以买一根白冰棒了,好像是4分就可以买牛奶冰棒了。能吃巧克力的人就凤毛麟角,很少有人享用,记得我们四年级同班同学吴东平,是吴松的儿子,带我们去他家见到了酒柜里搁置的茅台酒,那时我就像看到东方夜谭神话那样惊奇,他还用***给他的零花钱为我们买了那种咖啡块,就是在我们烟酒铺里就有的八分一块,外面是一层糖包裹,里面是咖啡,用来放在沸水里煮开了喝,可是我们就你一口我一口硬是把咖啡糖给舔干净了,才觉得品尝到世界最美味的佳品。

还有记忆的就是文革当中,烟酒商店出现了一种伊拉克蜜枣,大概是从伊拉克进口的,用油纸包裹很大的一块,买时用铲刀分开,再称,用草纸包好给你。那枣很甜,也很过瘾,枣核很大,我们还拿枣核当玩具,相互用它游戏,后来听说那蜜枣有传染肝炎的隐患,就渐渐从我们眼前消失了。

还有就是水果糖,后来紧张的只是一种黑快糖,难吃无比,可其他好糖也见不到,于是人们就想了不少办法从上海、北京往回带水果糖和牛奶糖,牛逼的大白兔奶糖就是从那时一直延续现在,这是唯一从文革至今不变的商品名称了。

还有很多东西都记不住了,只好现学现卖,赶紧记一些就写一些,就怕夜长梦多或老年痴呆提前到来,赶紧就草草写了,请多多原谅。

儿时的年味

文/彭智

古村年味

临近岁末,年味愈加浓厚,人门聊天的话题,总会不知不觉间转到过年上来。每当此时,我的乡愁就会在心底滋生,以致常常梦回故里,回到年味浓浓的小时候。

我的老家在湘北的一个小山村里。很小的时候,我没有随父母生活在他们工作的城里,而是随爷爷在老家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几十年过去了,小时候家乡的年味仍深深刻在我脑海里,总也不能忘怀。我至今也没有求证过,有些风俗是否为我家乡所独有的?比如,大年三十晚上便开始拜年,这应是鲜有听闻的。

大年三十晚上,视线可及的田间山野,远远近近的羊肠小道上,漂移的灯笼,三五成群,黑夜中亮出一份喜庆,静谧中透出一种热闹,场面既别致又壮观。那些手持灯笼的就是家乡走村串户拜年的孩子们。在这拜年的队伍中,大的十三四岁,小的只有六七岁,都是同村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们带上弟弟妹妹,去周边村子里挨家挨户拜年。拜年以自己的村子为圆心,从最近的村子开始,由里及外,由近及远,到脚力可及的地方,一村一户也不落下,最远甚至能到十里之外。

吸引孩子们去拜年的,是以糖粒子为主的零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极度匮乏,除了自产的花生、红薯干外,零食很少见,糖粒子更是稀罕了。每到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在堂屋里燃起一堆熊熊篝火,篝火顶头屋梁上还会或多或少挂些腊肉、熏鱼,大人围坐在篝火旁谈天说地,说是“守岁”,孩子们也就是这个时候去拜年。

给客人倒一杯豆子芝麻茶,是家乡待客的习俗。三十晚上的茶水可是一扇窗子,从中可以看出主家的境况。普通人家,在茶水中能放芝麻就很不错了,绝大部分家庭放的只是豆子、生姜和茶叶。如果三十晚上都没有豆子可放,其家之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若能在茶水中放些红糖,不用打听也知道,这绝对是殷实之家。制作豆子芝麻茶也是有讲究的,贤惠的家庭主妇身旁有两样必不可少的工具:一是用薄铁皮自制的炒锅,作炒豆子用;再就是带丝纹的瓦钵,用于将洗净的生姜磨成碎末,虽然原始,却能保留生姜的原汁原味。

对于茶水,拜年的孩子们并不看重,除非是放了红糖、味素齐全的,方耐心地喝完再走。大多情况下是拜年道喜,拿了糖果零食走人。将糖果等零食带走是孩子们的专利,大人最多尝尝。“大人怕过年,小孩盼过年”的老话想来是有原因的。对于家长来说,年三十晚上要发的零食,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当口袋的零食快装不下时,小孩子就会往家走,清空口袋再往别家去,而家长们又会拿这些发给来自家拜年的孩子。当然大部分孩子都不会甘心只当“搬运工”,免不了动点心思私藏拜年所得零食。

我没有考证过,家乡这种拜年的习俗是什么时候传承下来的。但遗憾的是,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它渐渐地被淡化以致消失无踪了。虽然现在过年的情景已经完全不能跟小时候相比,但过年仍是中国人的一件大事,我们对温暖、对亲情、对未来的期盼和向往一直未曾改变。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聊聊今年的收获,谈谈来年的规划,听听长辈朋友的建议,在互相的祝福中鼓劲加油。想起这些,不管路途有多远,工作有多忙,都挡不住游子一颗颗回家过年的心。

我们小时候的零食

文/鲍秀玲踏雪寻梅来

很小的时候,能有一些婴儿饼干吃,那是凭票供应给婴儿的一种手指形状或者各种动物的饼干,面粉不是很白,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能吃上几块就算是特别幸福了。

大一点的时候,能偶尔从父母那里得到几分钱后,买那些流动商贩卖的像汽水糖啊,一分钱一块的水果糖啊,高级糖一般吃不到,那得到过年时才会有几块吃。

再大一点后,父母给的钱由分儿变成了角儿,就会买些地摊上的小螃蟹、小山里红、菇娘、灯笼果、煮花生、三分钱一串的冰棍,我们一边跳皮筋,一边吃着那酸酸甜甜的山里红,就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了。

嘴馋是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嘴馋那是假的,夏季还行,有四分钱一斤的西红柿,可以吃个够,可惜季节性的东西,也就能享受买一个多月,就再也吃不到了。

冬季有点苹果和梨,也是奢侈品,妈妈很少给我们买,只是家中来客人带来的,能给我们几个孩子没人分一牙牙,剩下的就收起来,有时候都放腐烂了,这一点我特别对妈妈有意见。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占了妈妈一个大便宜,有一次妈妈给我两元钱,让我去买菜,那天她可能是因为什么事忘记了跟我要回剩下的五角钱,我就没吱声,等过了三四天妈妈也没提那剩下的五角钱的事儿,那时候五角钱能过几天日子呢。

后来我看妈妈肯定是忘记了,就在商店买了半斤议价的高级饼干,不是凭票供应的那种像高级点心似的,油汪汪的饼干,特别好吃,我自己买后揣兜兜里,边走边吃,半斤饼干我不大一会就吃光了,那个香甜啊,我长那么大都没享受过啊,记忆特别深,那天在中兴超市的稻香春食品店里看到了那种饼干,真想买点再尝尝,可惜如今看到那东东竟然没一点食欲了……

以后我多次盼望妈妈再忘记一次或N次,可惜没有,妈妈的记忆力特别好,那次是疏忽了,让我钻了空子。冬天里水果少,总想吃点酸甜可口的东西解馋,家里啥也没有啊,我就用食用醋加糖精(连白糖都不让用),兑上白开水,一喝就是一水碗,喝不够就再兑,那东西妈妈不管,随便用,我就常常喝,以解馋。

上中学后,学校放学挺早的,回家总想吃点什么,可惜除了玉米面饼子就是萝卜咸菜,那时候家里有炉子,上面可以烤东西,我就将玉米饼子切成薄薄的片,将咸萝卜也切成片,在炉子上烤,直到烤成焦黄装,干脆脆的,像饼干一样,吃起来真的挺香,然后就是口渴,但是那时候很少大便干燥,因为妈妈常做薄皮大馅的菜团子,白菜炖土豆,大豆腐,干豆腐、萝卜汤,总之肚子里除了没油水啥也不缺。

有时候趁妈妈不在家时,我也会偷偷炒一碗黄豆,加点盐,叫做炒盐豆,装在兜兜里,边玩边吃,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活穷困的日子里,穷人家孩子几乎都是这么过来的。

想想如今琳琅满目的小食品,整个跟我们形成强烈的反差,家长们得防着孩子别吃多了,别吃胖了,为少吃绞尽脑汁,真是今非昔比啊。

由光盘行动想起的

文/一樵

近段时间以来,全国上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大力推崇和践行节约粮食、光盘行动等节俭的生活方式。由此,我想到了国和家的过去……

中华文化是由农耕文化演变至今的,而农耕文化是从以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为首的远古氏族传承而来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古代中国直至近现代中国一直秉承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念,人民皆愿安居乐业。勤俭节约也一直是人们推崇的美德。朱子治家格言早就告诉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每个人常说的“无功受禄、寝食不安”,其实是古人劝官清正的“寸丝千命、匙饭百鞭”的后两句,这前两句说的正是一寸之丝需要千条蚕的生命、一匙饭食牛要受百鞭之挞。说得多么深刻!晚清重臣曾国藩,官至一品,但他除上朝穿朝服外,冬天始终穿着夫人给他做的一件棉袍。他说:人常讲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我觉得衣亦不如旧也。

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地发展壮大起来,不断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是靠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政策。革命先辈也一向厉行艰苦奋斗。在延安时期,党的领导人仍然穿带补丁的衣服,即使住进中南海,铺的也是补了又补的褥子。那时,共产党人就提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把浪费和贪污画了等号,可见党是多么重视节俭、憎恶浪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特别是人多地少、十年九旱的辽西农村,虽然没有京剧《智取威虎山》中形容夹皮沟农民“身无御寒衣、家无隔夜粮”那么贫困,但每年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还是有靠借粮、靠“瓜菜代”度日的。

记得我爷爷说过,无论多么困难,即使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也不能吃“种子粮”“探头粮”。凡是吃“种子粮”或“探头粮”的农民就不是地道的农民。为了节省点儿粮食,无论丰收年还是歉收年,我母亲每次舀米做饭时总是在舀完米后再抓出一把。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想想,一斗也有五十斤左右呢。

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杨树叶儿、杏树叶儿、榆树钱儿、槐树花儿就成了我们家的主副食。为了让这些东西好吃些,母亲总是用玉米面将这些菜、叶、花和在一起,蒸成面馍给我们吃。母亲病故后,我写了一些纪念她的小诗,其中一首“自幼家贫饥饿多,梦中餐饱面馍馍。终年巧省仓箱米,糊口菜团伴饭桌”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我老家那个地方没有水田,不种小麦,每人每年只能分7斤白面,除正月初一吃一顿饺子外,剩下的白面就留给客人或病人吃了。说句实话,那时候的我是十分盼望自己生病的。

说起吃饺子,当时只有爷爷一个人能吃上水饺,我们只能吃薄皮大馅的蒸饺。我们想吃水饺时,母亲会说蒸饺比水饺香,要不你尝尝,一尝果然如此。稍长大了点儿才知道,蒸饺可以少放肉、少放油,但香味儿不随水跑掉,还可以省面,其实母亲就是想什么都省一点儿而已。在我们老家,人们吹嘘起自己见多识广时,还会说:“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意思是你经历过的事儿我都经历过,也说明吃饺子在我们那个地方的确比较奢侈。

过去的农村,讲究的是粒粒归仓、寸草归垛。真正农民收拾过的庄稼地是捡不到粮食穗儿的,但有的地方是可以捡玉米棒儿度日的。这只能说明当时有的地方管理得太粗放。

记得小时候吃饭就像抢饭,上桌晚了、吃得慢了,没有吃饱也只能等下顿再吃了,大人们不会因为一个孩子没吃上饭或没吃饱饭再去做的。吃饭结束后,饭碗里是不能剩米粒的。如有剩下的,我爷爷会一筷子照脑袋打下来,要求我们吃干净。我从小到现在再饿也不吃零食。过去,一是不准吃零食,二是也无零食可吃。小时候不吃零食,长大后也就没有这个习惯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凡是我看到吃零食的人,都会认为他家肯定是富裕家庭。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就背诵过曲艺家朱光斗编的对口数来宝——“南京路上好八连”。有这么一段台词至今记忆犹新。八连好、好八连,节俭作风代代传:一滴水、一度电,一根针、一条线,一棵葱、一头蒜,一粒米、一口饭,一寸布、一把面,都要在脑子里面转一转,为的是共产主义早实现,人人克勤又克俭。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丰富了,更不能忘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把好吃的留给你

文/秦闫

临近假期,朋友问我带点什么回去。我这才想起来,回家之前买点东西带回去,早已成了习惯。

记得第一次去武汉上大学,暑假回家的前一天,我扛着炎炎烈日,穿梭几个地方,终于来到了户部巷小吃街,精心挑选了当地特色美食。忘记了当时是由于经济比较拮据,还是从小养成货比三家的习惯,我走过了许多家店。毒辣的太阳晒得我头皮疼,不一会便大汗涔涔。琳琅满目的商品看得我眼花缭乱。几近下午,我的手中已经有武昌鱼、热干面、精武鸭脖、龙须酥、洪湖莲藕粉,满满一大袋。回家路上,我拖着行李箱,虽然很沉,但还是兴高采烈,仿佛做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

回到家后,快到晚饭的时间。父亲拿出早已在镇上买好的零食,让我先填一下肚子,母亲已经在做饭了。我这才想起行李箱中买的东西。父亲朝我笑笑,母亲见状,把东西提过来,嗔怪我回来还浪费钱。我当即打开带回来的东西,让他们吃,我则吃他们买的。我们互相看看,都吃得津津有味,心里都是愉快的。

我是知道他们平时也会吃点零食的。小时候,他们也从不反对我吃零食,还隔三差五,从镇上买些零食回来,但绝非辣条等垃圾食品。我经常吃到的零食是麻花、桃酥、江米条、麻糖、小饼干。他们常说时不时在嘴里要有点东西——嘴里缺点味儿,吃点小零食;农忙时,用小零食充饥。

小姨不知啥时候也来了。看着正在吃东西的我,说:“长得白白胖胖。”我并没有及时向她看去,而是看向一旁的父母,他们那经历风霜雪雨的脸,像核桃一般充满褶子,我有些惭愧。我热情地招呼她,把吃的拿给她,她却在一旁冷嘲热讽道:“这都是沾你的光。”后来我问她,她这才把父亲得胃病住院的事告诉我。原来,家里人吃饭很不规律,有时候,父亲因为在田间劳作就忘了时间。早饭十点多吃,午饭下午两三点才吃得上,有时候劳作累了就简单做点,甚至是直接吃上一顿冷饭。我很好奇,不是有零食充饥吗?小姨说:“他们哪里舍得买?”

我小时候,父母总是把好的让给我吃,一盘青椒肉丝让我先吃瘦肉。我终于明白,他们总把好的留给我,自己却舍不得吃。

晚上,母亲进我的房间将一叠充满褶皱的或五块或十块的钞票塞在我手里。问我:“买这么多,一定花了不少钱吧?”“没花多少。” 母亲像审犯人一样:“没多少到底是多少啊?” “不多,也就一百多块。”“这是‘五一’我给人家摘樱桃、摘菊花的钱,你拿着。一个学生哪来的那么多钱?”终是推脱不了。这些钱仿佛在我手心中燃烧,分量也愈发重。

家中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所以家里人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老一辈的人都过惯了苦日子,知道生活的艰难辛苦。他们常说不成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后来我出差中途回来,打开冰箱发现了上次回来时买的热干面。我心中一酸。

关于买吃的东西带回家给父母,朋友有一些顾虑:“要是我买回去他们不吃咋办?”“你就跟他们一起吃,分给他们。你买不买是一回事,他们吃不吃是另一回事。你只要买,我保证他们绝对会吃,而且还很高兴。”我说。我也是一直这么想的,所以,每当我要回家的前几天,总会留出一部分钱,专门给父母买一些吃的回去。

再后来,我在城市安了家,每次回老家,我仍然会带点东西。但往往返城的时候,车子小小的后备箱总被父母给的东西塞满。

压岁钿记趣

文/陈建兴

离春节还有大半个月,我就掰着手指头算着还差多少天可以拿到压岁钿了。

压岁钿,是我过年时最大的期盼,这是一年中唯一能自行分配的钱。虽然不多,但已让我兴奋得一个晚上睡不着觉了。

平常的日子基本没有零食吃,口袋里也没什么零花钱。有了压岁钿,那可不一样了。我可以买零食、买鞭炮、买小人书、买香烟牌子……那些日子,我走起路来也是“神抖抖”的。

年夜饭后,我与弟向母亲讨压岁钿。母亲说,等你们睡着了会放在你们枕头下的。我为了早点知道压岁钿有多少,便在被窝里佯装睡着了。夜里,母亲把压岁钿塞到了我枕头下,她前脚走,我后脚一跃而起,忙不迭打开红纸包。一看,竟是5张壹角、3张贰角和2张伍角的纸币,都是“赤刮勒新”的。

我高兴得不得了,手舞足蹈起来,一头撞到了梳妆台的镜子上。幸好有邻居来,楼上的动静才没被发现。

大年初一起床,我就给哥磕了头。哥一脸疑感地看着我,“侬做啥?”“拨我压岁钿。我帮侬磕过头了呀。”哥一听要钱,双手紧紧捂住了口袋,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匆来三,我都给你拜年了。”说着,我用手掰开哥捂着口袋的手。哥不肯,我死缠他,无奈,他拗不过我,背转身去,极不情愿地从“红包”中拿出1张壹角的新钞票塞给了我。弟一见这阵势,拔脚就溜出了家门。

知道母亲会在春节后以“帮侬做件新衣裳”为由,“回收”压岁钿的,我拼命在弄堂里的烟纸店买零食吃——盐金枣、青津果、半话李、陈皮条、萝卜丝、弹子弹、卫生橄榄、白糖杨梅……几乎把烟纸店里坛坛罐罐里的零食吃了个遍。那时的零食便宜,都是一分二分一包的。

吃完,我又去曹家渡长宁支路口的那只小摊头。摆摊的老头在卖不少花式洋泡泡等小玩具。摊头前挤满了穿着新衣的小孩,脑袋挨在一起。男孩子大都买掼炮、火药纸和小鞭炮,买好了就在摊头旁,掼的掼、放的放。辫子上扎着蝴蝶结的小姑娘都挤着买洋泡泡,一个小姑娘嘴对着洋泡泡用力吹着,“啪”的一声爆裂了,气得她嘟哝起嘴,但不一会儿又吹起了另一只。

我在小摊前徘徊着,犹豫不决,最后只买了点小惯炮。

还剩下点压岁钿怎么办呢?藏起来。先藏到沾满灰尘的破棉鞋中。想想不放心,万一母亲晒棉鞋怎么办?我又把压岁钿夹到旧书中。一转念,弟弟会不会翻书?我又爬到骨牌凳上,将压岁细藏到了碗橱上面。但是哥哥个子高,还是不保险……最后我想到了一个绝点子:把压岁钿夹在信封中,爬到床底下,将信封用橡皮膏粘贴在铺板上。床底下黑咕隆咚的,肯定不会有人爬到床底下朝上看的。这下我终于放心了。

春节后没几天,看到母亲急吼吼地捂着嘴巴,冒着凛冽的寒风上班去,哥把我与弟叫到跟前,说是每人出三角钱,帮母亲买一只口罩。我满口应允,二话不说,趴下身子去床底下拿压岁钿。见我满身是灰的从床底下爬出。哥傻了眼:“姆妈,侬来看哦,伊拨钞票藏到迭种地方去哦!”

那些年的春节零食

文/李晓

现在的孩子,在春节吃的零食好丰富。我想起那些年的春节零食,依然温暖如昨天。

我说的那些年,指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我是一个奔跑在山梁上的乡下孩子。

包谷泡。一到腊月,乡村院子里便“嘭”地一声响起,这不是放鞭炮,这是在炒包谷泡。它是那些年,乡下大人和孩子们春节的主要零食。炒包谷泡的人,是走村串户的刘老汉,你听,从风中传来他的一路吆喝:“炒包谷泡儿咯,炒包谷泡儿咯!”他系着一条发黑的围腰,挑着一个圆滚滚的黑鼎罐。院子里,乡亲们扛着一麻袋包谷来,分几次均匀倒进罐子里,刘老汉拧紧锅盖,在燃得很旺的火上缓缓摇转罐子。罐上有一个气压表,时候一到,刘老汉便将滚烫发红的罐子架在板凳上,用一个麻布口袋笼好锅嘴,一下撬开锅盖,“嘭”地一声巨响炸开,浓浓的蒸汽四下散开蒸腾,一股玉米炒熟的香气扑鼻而来,包谷泡炸到口袋中,刘老汉便将炸成花儿样的包谷泡装入袋中。这些包谷泡,在大年初一的早晨,被孩子们装入新买衣服的袋中,他们雀跃着奔向村庄山野,一路嚼着这些清香的包谷泡,充满了节日的喜庆和幸福。有一年,我吃了过多的包谷泡,在山梁上和伙伴们放风筝,回家后拉起了肚子。妈妈心疼地说,包谷泡不能吃得太多哦。

如今,我在城里偶尔上茶楼喝茶、到歌厅唱歌,服务员便上一盘包谷泡,但再也没有那种芳香的年味了,那是用机器成批炒的了。乡村传统工艺的炒包谷泡,快成为一个传说了。

豆腐干。这种豆腐干,就是用乡村传统工艺做出来的豆腐,泡在腌制腊肉的咸水里,再拿出来风干后,用柏树苗燃起的烟雾熏烤而成。绝不是城里那样用机器做豆腐,就那做传统豆腐的工艺,就有好几道程序呢,加上用腌肉水泡出来的豆腐干,味道更香醇饱满了。这些被切成小块的豆腐干,成为乡下孩子们过年时最奢侈的零食了。记得我靠在院子里的门槛上,摸出一小块豆腐干,咬一口,就喊一声:“山娃子,山娃子,出来滚铁环哟!”山娃子从瓦房里一溜烟跑出来,见我在吃豆腐干,叫出声:“给我一块,给我一块!”

多年以后,我还记得那一口咬下去的豆腐干,真是唇齿留香。我实在是迷恋那种味道,前不久回乡,我对75岁的堂伯母说:“伯母啊,我想吃一块你当年做的豆腐干!”伯母张开没了几颗牙的嘴笑了,她说话有些漏风:“娃哟,我早没种黄豆,也没喂猪了哟。”

炒豌豆。这是家家户户很大众化的春节零食了,把山梁沙地里收割的豌豆,拿到铁锅里炒熟后吃。再讲究一点,把豌豆用温水泡一下,等生出了嫩芽,再在铁锅里加了盐炒熟。那些年的春节,我看见的乡下孩子,衣袋里都装得鼓鼓涨涨的,大多是炒豌豆这些零食。

我记得那些年的春节零食,还有葵花籽、红薯干、洋芋干。

我人到中年了,向这些大多消失的春节零食作一次告别吧。它像那些年天空中飘着的云朵一样,棉花一样温暖过我的年少时光,梦里也飘来芳香。

最难忘的人

文/郑好

提起最难忘的人,我的脑海中出现的是二年级时补课班的一位老师,他的关心和帮助让我记忆犹新。

那是三年前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我满怀惧怕和不情愿踏入了补课班。当时,同学们正围着老师在讨论什么。我向人群中看去,一位长相一般的男老师映入眼帘,但笑容十分温暖。我是个非常胆小的人,每次见到老师都特别紧张害怕。老师可能看出了我的心思,走过来拍拍我的头,笑着说:“我从今天起就是你们的老师了,以后的时间我会陪你们一起度过。”他语气轻柔地问我叫什么名字,我小声地说出来。老师笑了笑说:“名字很好听,我以后还是叫你‘小不点儿’吧!”那时的我又瘦又小,是补课班年纪最小的一个。听见老师叫我“小不点儿”,我忽然觉得和老师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心里的恐惧也减少了。这位老师姓汪,我的补课历程就在他温暖的目光中开始了。

记得有一次,我做完卷子交给汪老师,心里很忐忑。因为我的成绩一直不好,怕做错题被老师批评,紧张得手心全是汗。我看见汪老师批卷时皱了一下眉,就小心翼翼地问:“老师,我是不是做错了很多题?”汪老师并没有批评我,而是微微一笑说:“来,‘小不点儿’,老师给你讲讲错在哪里了。”他耐心地给我讲解每道题的错误之处和正确答案,我不但听得很明白,而且再也不惧怕老师了。

到了中午,妈妈有事没能及时赶来接我,我只好坐在教室里等她。这时,汪老师对我说:“走,老师带你去买点吃的东西。”到了超市,老师买了很多零食给我。我赶紧说:“老师我不要,妈妈告诉我不可以随便接受别人给的东西。”老师就硬塞到我手里说:“吃吧!我会和***妈说的。”回到补课班,我刚把零食放在桌子上,一个淘气的男同学就走过来对我说:“这个归我了!”说着就把零食拿走了,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不敢吱声。刚好汪老师走进来,看到这个场景,就批评了那个男同学,说他不懂得照顾比自己小的同学,还欺负女生,不是小男子汉该做的事。那个男同学听完低下了头,默默地把零食还给了我。我给每个人都分了一些零食,大家一起吃。老师微微一笑,赞许地点了点头。

补课班快考试了,我非常紧张,害怕考不好。汪老师看在眼里对我说:“‘小不点儿’,不要把它当做考试,就当是一次作业。只要认真对待,分数不是问题。”老师的开导让我放松了不少,我把不太有把握的问题说出来,老师就耐心地给我讲解。终于,我没有辜负老师的付出,在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记得那天阴云密布,我来到补课班,把试卷交给汪老师,他欣慰地笑着说:“‘小不点儿’真棒,你可以做到的!”但是当时,汪老师的状态不是很好。我想:我已经尽力了,老师还是不满意吗?于是心情有些低落。这时,妈妈给汪老师打来电话,说她出差不能及时赶回来,麻烦老师把我送回家。当我写完作业准备回家时,外面下起了小雨。老师看我穿得少,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我披上。看着小雨浇在老师身上,老师的脸白得像纸一样,我十分担忧。老师却说:“没事儿,老师一点都不冷。”说着还笑起来,我不知该说些什么,也跟着笑了。晚上我一直在想:汪老师会不会感冒呢?

第二天我来到补课班,没有看到汪老师。代替他的那位老师说,汪老师生病了。我听了这个消息特别难过,心想,汪老师一定是送我回家时被雨淋感冒了。谁知老师又说,汪老师在很久之前就得了重病,现在需要手术和休养,可能以后都不会回来了。所有同学都失望地叹了口气,我们多希望汪老师能早日康复,回来继续教我们啊!

从此以后,每当我学习成绩下降时,都会想起汪老师。一想到他对我的帮助和教导,我就会信心满满,更加努力地学习。汪老师就像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一直走下去。

郑重声明:

本站所有活动均为互联网所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