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短信大全

老人与壶阅读附答案(最新9篇)

作者:时间:2024-01-12 15:01:00分类:短信大全

简介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老人与壶阅读附答案(最新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点击全文阅读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老人与壶阅读附答案(最新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人与壶阅读附答案 篇一

(1)县城一条小街镶嵌着一家书店。店面不大,书摆放得螯整齐齐。店主是五十岁上下的和蔼老人。

(2)在店门前,有老人一手端着茶壶,一手翻着书,坐在躺椅上,一种悠然的韵味从时光中飘过。老人看得书只有固定的几本——《孙子兵法》、《论语》和《三国演义》。

(3)老人喝茶用的壶是固定一把,灰褐色,很陈旧。

(4)有一天,老人安静地坐在书店前举着紫砂壶一边喝茶,一边翻看着《论语》。

(5)有风吹过,卷动他的发丝,像秋天的芦苇般飘扬,一朵朵洁白的芦絮起伏。风动处,喧嚣声跟着起伏,人声、车声和着风声飘荡。

(6)这时,一个人身着披风走进了书店,他的眼睛盯着老人手中的紫砂壶,说:“能否把你手中的茶壶让我看看?”老人这才如梦初醒,放下手中的书,愣愣地望着眼前的人,很疑惑地问:“你是来买书的,还是口渴了?”

(7)来人讪讪搭语:“我不买书,也不口渴,只是觉得你手中的茶壶很奇特。”

(8)老人听罢,将茶壶递给了他。

(9)来人接过壶,一看,脸上掠过一丝惊喜,这壶古朴典稚,紫黑中进着一股灵气,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因戴振公在世的时候,有“点泥成金”的美名,可见他的制金技艺在当时已炉火纯青,无人能媲美。但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他的壶留在世上很少了。来人仔细看后,见壶底有戴振公印章,更确定了自己的判断没错。据说,他的壶目前世间存留不足十件,物以稀为贵,这个人本是文物贩子,见到稀世之品自然爱不释手。

(10)“大伯,这茶壶卖不卖?”文物贩子看完壶后,轻轻放下,轻声问道。

(11)老人抬眼疑惑地望着文物贩子,摇摇头,没有吱声。

(12)“大伯,我给您五万,可以吗?”文物贩子见老人摇头,开了价。

(13)老人依旧摇头。

(14)“十万可以吗?”文物贩子提高了声音。

(15)“我喝茶的工具,祖上留下来的。不卖!”老人发了语,不再理会文物贩子,喝着茶,翻开了书。

(16)文物贩子悻倖离去,走了十几步后,还不住地回头看老人手边的茶壶。

(17)没过几天,那个文物贩子再次登门,进门就开了价:“老伯伯,茶壶卖给我吧,三十万。这可是天价啊!”

(18)老人浸润在日光下,捧着壶,微闭着眼睛。

(19)自从文物贩子走后,这几天,老人心烦意乱,茶饭不香,夜里老是做着梦:总是梦见自己的茶壶仿佛一把刀捅进了自己的心窝。因此,老人很疲惫,神色恍惚,书再也读不进去了。

(20)老人听见有人叫喊,睁开了眼。

(21)文物贩子认为老人没听清楚,提高了声音再问:“三十万,壶卖不卖?”

(22)老人微微一怔,摆摆,没有理会文物贩子。

(23)文物贩子再次悻悻离去。

(24)文物贩子走后,老人的心情极度糟糕,无緣无故发着无名的火,显得坐卧不宁。夜间的噩梦频频发生,夜不能寐,搞得筋疲力竭。

(25)大概过了一个月,文物贩子又来了。这次,文物贩子不是一人前来,而是把老人在另外两座城市里工作的俩儿子带来了。

(26)“你老爸的茶壶,我出四十万,你们弟兄俩—人可以分得二十万,在城里买房交首付不用着急了。”文物贩子指着茶壶小声嘀咕着。

(27)老人的儿子被文物贩子说得早已经心动。

(28)老人看了俩儿子一眼,没有说话,而是把壶抱进了怀里。

(29)“爸,喝茶用什么壶不可以?”大儿子发了话。

(30)“我们买房买车都需要钱。这茶壶卖了吧!”小儿子直接挑明话题。

(31)“这茶壶是祖上传下来的,不能敗在我的手里。这茶壶跟我几十年了,有了感情,自从你们到外面大城市里工作后,你妈走了,你们一年半载可曾回来几次?可曾陪我喝茶谈天?”老人气愤地嚷叫着。

(32)老人发完话,两个儿子意欲抢过父亲手里的壶。

(33)就在这时,意外事情发生了:老人从椅子上跌下来,手里的壶脱掉,磁撞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砰”的一声响,四分五裂,茶水满地。

(34)老人望着茶壶,先是一愣,之后,脸上镀上了安详。

(35)文物贩子和老人的`两个儿子却目瞪口呆……

(36)之后,老人换了新砂壸喝茶,看着书,守着书店……

14.概述故事情节。(4分)

15.第⑤段对风的描写有何作用?(2分)

16.说说笫⑨段详细介绍壶的用意。(4分)

17.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19)段的画线句。(2分)

18.老人为什么“先是一愣,之后,脸上镀上了安详”?(4分)

19.小说为什么以“老人与壶”为什么?(4分〉

20.文中老人、文物贩子、两个儿子的表现反映了各自的人生追求,选取其一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4.文物贩子看上老人的壶,多次登门高价购买,老人屡次拒絶出售,最后在儿子抢夺时壶碎。说明:本题4分。

15.环境描写。衬托老人的壶,安静(或为老人的平静生活被打扰埋下伏笔)。说明:本题2分。

16.既写出了壶的古朴典雅、有灵气,突出其贵重,又为下文文物贩子多次上门买壶做铺垫。说明:本题4分。

1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人矛盾痛苦的心理状态。说明:本题2分。

18.壶碎后老人先是感到吃惊与心痛,但一想到从此摆脱困扰,内心释然,表情平静。说明:本题4分。

19.交代了主人公为老人,点明了线索是壶,故事围绕老人与壶展开。说明:本题4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20.示例:老人爱壸拒绝售壶,表现了老人对亲情的珍視与渴望,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传统的继承与坚守。文物贩子出于职业需要,想千方设百计买壶,表现出他的职业敏感与坚持。两个儿子劝父亲卖壶未果进而抢壶,表现了他们为了物质追求,漠视甚至不惜伤害亲情的自私与麻木。说明:本题4分。

老人与鹰阅读答案 篇二

老人住进城里后很不习惯,坐不是站不是,每天都不自在。一天,老人拿了锄头,去楼下开荒种菜。锄头是老人从乡下带来的,他才在小区的一块空地上挖了几锄,就被儿子看见了,儿子说:“您在干什么?”

老人说:“这块地荒着,我想种些菜。”

儿子说:“您以为这是乡下呀?”

老人说:“那我回乡下去。”

儿子说:“咱们乡下已被拆迁了,那儿现在是工业园区,您还回得去?”

老人何尝不知道这些,一想到乡下被开发了,他就神思恍惚。老人说:“城里什么都不好,不像咱们乡下,能种菜,养猪养鸡,乡下空气也好,咱们乡下有各种各样的鸟,天上还飞着鹰。”的确,老人经常在乡下看见天上飞着鹰。老人总坐在门口,抬着头看,看鹰在天上盘旋。看久了,老人的心便跟着鹰去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到城里后,老人也经常抬头,但很多时候,连一只麻雀也看不到。

老人叹息了。

过后,老人更不自在了,每天都怏怏不乐的。这样,老人就出问题了,病了,住院了。等老人从医院出来,似乎更老了,走路都不稳。儿子很急,每天开导着老人,老人就是开心不了。

这天,儿子带老人去河边。快到河边时,老人忽然看到天上有鹰。

“你看到鹰么,在天上飞。”老人兴奋地跟儿子说。

儿子说:“看到了。”

老人说:“没想到城里也有鹰,它是从咱们乡下飞来的吧?”

“是吧。” 儿子说,“一定是!”

那时已是傍晚了,老人一直在那儿看着,直到天黑。

老人住的离河不远,为了看鹰,第二天他自己去了河边。“鹰!”还没到河边,老人就看鹰了,一只,两只,好几只呢!那些鹰一会儿在天上盘旋,一会儿往下俯冲。老人不走了,一直抬头看着。

一个孩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爷爷,你在看什么呢?”

“看鹰在天上飞。”

“那不是鹰,那是风筝。”

“胡说,风筝我还看不出来呀,那就是鹰。”

“我没胡说,那就是风筝,不信,到河边去看。”

到了河边,老人果然看见几个人在放风筝。他们也是老人,很矫健,在河边跑来跑去。

老人走到他们中间,“我以为是真的鹰在天上飞哩。”

“好多人都这么说。”

“你们怎么能把风筝放得这么好?”

“你也能。”

“我也能?”

“真的能,只要天天放,就能让你的鹰也飞在天上。”

老人这天真买了风筝,也是那种像鹰的风筝。

那几个老人,教他放,但他总是不会。老人有些灰心了,几个老人安慰他:“慢慢来,我们以前也是这样的。”

老人点点头。

这以后,老人天天到河边去放风筝,开始走得很慢,慢慢地就快起来了。后来,也能跑起来了。老人的风筝或者说老人想放飞的鹰,在天上盘旋着,往下俯冲着。老人开心极了。

一天, 老人放飞他的鹰,天上又来了几只鹰,那是几只真的鹰!

“你的鹰引来了真的鹰了。”老人们跟他说。

“是真的鹰啊!”

“是真的!”

“肯定是我们乡下的鹰飞来了!”

老人说着,笑了。笑着时,老人一颗心也跟了鹰去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中老人与儿子之间的对话,不仅巧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体贴,更表达了老人渴望回归乡村生活的心愿。

B.小说中描写的其他老人不可或缺,这些老人不仅是对“老人”形象的映衬,而且丰富了小说内容,老人们共同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C.小说结尾含蓄隽永、令人回味,“老人一颗心也跟了鹰去,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表现出老人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

D.小说刻画人物以语言描写为主,人物对话要言不烦,常是寥寥数语便将人物表现得形神毕肖,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E.小说选取独特新颖的视角,表现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状态,寄寓了作者对时代变革中普通人的人文关怀。

18.“鹰”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19.小说中的“老人”是现实生活中一类人的代表,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7.B.(老人们共同表现了小说的主题)C(老人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

18.(6分)①老人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被迫改变自己所熟悉的乡村生活的普通人的代表。②老人曾有着轻松、惬意、自由的乡村生活, ③社会变革 (城市化进程中)改变了他原有的生活状态(所习惯的生活), ④而老人不习惯城里的生活,深深地眷恋着轻松而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始终没有改变对这种生活的渴望,在城市中寻找着他所眷恋、习惯的生活。

19.(5分)要点:①鹰是小说情节变化发展的线索(1分);②鹰或风筝在空中飞翔的姿态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鹰象征老人在乡村自由惬意的生活或老人习惯的生活状态或所熟悉、习惯、适应的生活环境)(2分);③鹰是老人的。精神寄托(是老人所渴望、追求的精神境界)(2分)。④鹰影响着老人身心的变化,老人的生活与心理状态。

①鹰是老人情感变化发展的线索(1分);②鹰是老人精神世界的写照、折射;或风筝在空中飞翔的姿态形象的表现出老人原有的和所眷恋追求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鹰象征老人在乡村自由惬意的生活或老人习惯的生活状态或所熟悉、习惯、适应的生活环境)(2分) ;③鹰是老人的精神寄托(是老人所渴望、追求的精神境界)(2分)。④鹰的出现反映着老人身心的变化,老人的生活与心理状态。

《老人与树》阅读答案 篇三

1.(4分)答案:①惊讶、诧异 ②打量、拍打、叹气离开 ③担忧 ④询问医生给树挂水是否有用

2.(4分)答案:既与上文第④段对老榆树的描写形成照应,也与下文第12段对老榆树凄惨景象的描写形成对比。表达了老人对老榆树的牵挂思念的情感。

3.(7分)答案示例一:对移栽老榆树,中年人认为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儿;老人想不通(不理解),感到憋屈。我认为移栽老榆树不是好事。因为原本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老榆树移栽后变得七零八落濒临死亡,这是对老树的伤害;同时这棵树是老人的魂,是老人情感的寄托,移栽何尝不是对老人情感的伤害。

答案示例二:对移栽老榆树,中年人认为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儿;老人是不理解,感到憋屈。我认为移栽老榆树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花重金移栽的老榆树,并√一米范文★www.1mi.net√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势凄惨,并没有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同时这棵树是老人情感的寄托,移栽也是对老人情感的伤害。

老人与鸟儿阅读及答案 篇四

11、(1)选C给3分,选D给2分,选E给1分;选A、B不给分。(A、“为全篇定下悲剧的基调”说法不正确。B、“这些都是恐慌病的表现”说法不正确。E“充满强烈的暗示性”的说法不够具体。)

(2)作用:渲染白杨树生长之快和树上鸟儿之乐,烘托了人们住上楼房的高兴心情;表明美好的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精神的愉悦作用,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引出故事的另一个对象鸟儿,为下文老人要鸟、儿女捉鸟作铺垫。(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3)患有恐慌病,孤独寂寞,令人同情,( 3分)同时又固执、自私甚至有点残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鸟儿的痛苦之上。(3分)

(4)①小说通过对老人灾后患上恐慌病的叙写,告诉我们灾后不仅要重建家园,也要关注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3分)②小说通过叙述老人与鸟儿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反思灾害产生的根源,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避免灾害再次发生。(3分)③小说通过老人和儿女们的对立,反映了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不懂从容地正视现实,要么极端恐慌,要么盲目乐观。(2分)(意思符合文意,表述合理即可)

《老人与树》阅读答案 篇五

①老人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老人望着那瓶里的水通过一根橡皮管,正在一滴一滴流进自己的血管里。

②医生说:“挂了水,烧便会退掉;烧退了,病自然也就会好的。”老人将信将疑,瞥了医生一眼,一副来去无牵挂的样子。

③老人的老伴走得早了点,但儿子、媳妇还算孝顺,孙子聪明、乖巧,特让他欢欣。后来,儿子、儿媳去城里打工了,老人开始觉着家里有点儿冷清了。不过,还有孙子呢。后来,孙子长大了,上学了,也不再缠他了。再后来,孙子考上大学,也进城去了。老人心里牵挂,但并不埋怨孙子。再说,还有门前那棵老榆树呢。

④这棵老榆树有多老,老人也不清楚。只是树干上长满了老疙瘩,树冠覆盖好大一片地。春天里,满树是一串串的榆树花,那淡淡的清香,满村都能闻得着。

⑤孙子走后,老人去看老榆树的次数明显地多了起来。这棵老榆树可算得上是山里的奇迹、村里的宝贝了。几十年来,父母走了,老伴走了,村上的老人也一个个都走了。比自己老的,又比较熟悉的,也就是这棵老榆树了。儿子、媳妇,特别是孙子,离家去城里以后,老人的魂就好像拴在这棵老榆树上了。

⑥可是,谁会想到,老榆树竟然也离开他,进了城。

⑦那天,开来一辆大吊车,把老榆树连根挖起,拖到城里去了。老人忍不住冲着挖树的人责问:“这树碍着你们啥事啦,大老远跑来动它?”一个中年人向老人作了解释,市里要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正在突击购树、栽树。还说,这棵树市里可是花了大价钱的',村里准备用这笔钱为村民打一口水井,今后,再也不必跑好几里山路去挑水了。这可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啊!

⑧老人无言以对。

⑨一般来说,想通了的事,老人便会释然。可这次不知怎的,道理似乎明白了,可心里老是憋屈得慌。自从老榆树被拖走后,老人像掉了魂似的,丢三落四,恍恍惚惚,竟不知这几个月是怎么过来的。

⑩春天又来了,老榆树又该冒出新芽了,无须多久,那盛开的榆树花又要串串挂挂,满树摇曳了。老人下了决心,无论如何,得进城去看看那棵老榆树。

⑪老人还是好多年前去过城里,这次一看,城里的变化委实让他吃惊不小。市中心新建了一个好大的广场,广场四周是一个环形的林带,全是新栽的树木。他一棵棵看过去,多是银杏、香樟等名贵树木,只是不见他的老榆树。他仔细寻了一遍,仍然不见踪影。他鼓起勇气问正在给树浇水的园工:“可有榆树?”那人指指不远处一个角落,不屑地回道:“那儿好像有棵榆木疙瘩。”老人瞪了那人一眼,径自朝广场边上走去。

⑫没多远,老人一眼就认出那疙瘩累累的老榆树,不觉加快步伐赶了过去。待到跟前时,老人不禁愣住了:那庞大的树冠没了,树干上面那繁密而舒展的枝杈被截得七零八落,参差不齐。最让他诧异的是,老榆树的树干上还吊着两个水袋子——城里人正在给树挂水。

⑬老人面对着老榆树,坐了好一阵,然后起身,上上下下又把老榆树打量了一番,还拍了拍那疙瘩累累的树干,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便离开了。

⑭折回的途中,忍不住问那个园工:“小师傅,这树干吗要挂水呢?”园工解释道:“挂水是救它的命呀!”他还指着老榆树,叹了口气:“这么老的树,突击搬动移栽,要遭一劫了!”老人不再言语,脚步明显地沉重起来。老人回家后不吃不喝,倒头睡了三天。被人送到乡卫生院。

⑮老人躺在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当瓶子里的水就要滴完的时候,医生又进来了。老人一改原来那副无所谓的样子,郑重地问医生:“大夫,这挂水,真的就那么顶用吗?”老人态度的转变令医生甚为惊奇,但他只是笑笑说:“当然。”老人脱口又问道:“那么,树呢?”

⑯“树?”医生怔怔地望着老人,一头雾水。(作者孙家正,文章有删改)

老人与鸟儿阅读及答案 篇六

这个山城,在两年前的一场洪水里被淹了,三天后水一退,一条南大街便再不存在。这使山城的老年人好不伤心,以为是什么灭绝的先兆,有的救从此害了要命的恐慌病。

但是,南大街很快又重建起来,已经撑起了高高的 两排大楼,而且继续在延长街道,远远的地方吊塔就衬在天空,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一仄耳就听见了。

新楼前都栽了白杨,一到春天就猛地往上抽枝。夜里,愈显得分明,白亮亮的,像冲天射出的光柱。鸟儿都飞来了,在树上跳来跳去地鸣叫,最高的那棵白杨梢上,就有了一个窠。从此,一只鸟儿欢乐了一棵树,一棵树又精神了整个大楼。

老人躺在树梢上的那个窗口内的床上。长年那么躺着,窗子就一直开着;一抬头,就看见远处的吊塔,心里便想起往日南大街的平房,免不了咒骂一通洪水。

老人在洪水后得了恐慌病,住在楼上后不久就瘫了。他睡在床上,看不到地面,也看不到更高的天,窗口给他固定了一个四方空白。他就唠叨楼房如何不好:高处不耐寒,也不耐热。儿女们却不同意,他们庆幸这场洪水,终于有了漂亮的楼房居住。他们在玻璃窗上挂上手织的'纱帘,在阳台上栽美丽的花朵,阳光从门里进来可以暖烘烘地照着他们的身子,皮鞋在水泥板地面上走着,笃笃笃地响,浑身就有了十二分的精神。

“别轻狂,那场水是先兆,还会有大水呢。”老人说。

“不怕的!水还能淹上这么高吗?”

“我要死了。”他总要这么说。

“爸爸!”儿女听见了,赶忙把他制止住。

“是这场洪水逼死了我啊!”

有一天,他突然听到一种叫声,一种很好听的叫声。什么在叫,在什么地方叫?他从窗口看不到。

这叫声天天被老人听到,他感到越发恐慌,一天天消瘦下去,眼眶已经陷得很可怕了。

叫声又起了,瞿儿瞿儿的。

“那是什么在叫?”

儿女们趴在窗口,就在离窗口下三米远的地方,那棵白杨树梢下的鸟窠里,一只红嘴鸟儿一边理着羽毛,一边快活地叫。

“是鸟儿。”

“我要鸟儿。”

“要鸟儿?”

儿女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要鸟儿。”老人说。

儿女们为了满足老人,只好下楼去捉那鸟儿。但杨树梢太细,不能爬上去。他们给老人买了一台收音机。

“我要鸟儿。”老人很固执。

有一天,鸟儿突然飞到窗台上,老人看见了,大声叫着,但儿女们都上班去了,鸟儿在那里叫了几声,飞走了。

老人把这事说给了儿女听,儿女们就在窗台上放上一把谷子,安了小箩筐,诱着鸟儿来吃。那鸟儿后来果然就来了,儿女们一拉撑杆儿,鸟儿被罩在箩筐里。

他们做了一个精巧的笼子,把鸟儿放进去,挂在来老的床边。

那个窗子从此就关上了。老人再不愿意看见那高高的塔,终日和鸟儿做伴,给鸟儿吃很好的谷子,喝清净的凉水,咒骂着洪水给鸟儿听。鸟儿在笼子里一刻不能安分,使劲地飞动,鸣叫。老人却高兴了,儿女们回来便给他们讲了好多他童年的故事。

一天夜里,风雨大作,老人的恐慌病又犯了,彻夜不敢合眼,以为大的灾难又来了。天明起来,一切又平静了,什么都不曾损失,只是那个杨树梢上的鸟窼,好久没有去编织,掉在地上无声地散了。

老人的病好些了,还是躺在床上,不住地用枝儿拨弄笼中的鸟儿。

“叫呀,叫呀!”

鸟儿已经叫得嘶哑了,还在叫着。儿女们却庆幸这只鸟儿给老人带来了欢乐。

(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开头写两年前山城发洪水淹没南大街,有人从此得了恐慌病,交代故事的背景,为全篇定下悲剧的基调,引发读者追踪故事情节。

B.老人躺在床上想起往日南大街的平房,咒骂洪水,唠叨楼房不好,认为以后还会有大水,觉得自己要死了……这些都是恐慌病的表现。

C.“我要鸟儿”,老人三次重复这句话,那句式和语气,不像是老人倒像小朋友。作者通过白描手法十分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病态的心理。

D.老人得到鸟后,“给鸟儿吃很好的谷子,喝清净的凉水”,看似爱鸟,实是害鸟;鸟儿在笼子里的飞动和鸣叫,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抗议。

E.这篇小说耐人寻味,结尾部分写到一天夜里风雨大作,老人犯病,而天明后一切又平静了,充满强烈的暗示性,引入深思,催人警醒。

(2)请结合全文,分析第三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6)

答:

(3)结合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6分)

答:

(4)这篇小说在平静的叙述中蕴涵了丰富的意蕴,带给读者多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加以探究。(8分)

答:

《老人与树》阅读答案 篇七

1.阅读文章⑪-⑯段,围绕老人与树的关系,填写表格。(4分)

老人的所见、所为

老人的情感、心理

看到老榆树树冠没了,枝杈零落,还挂着水

伤心、失望

询问园工给树挂水的原因

2.第⑩段描写了老人想象中老榆树生机勃勃的景象,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3.对移栽老榆树这件事,中年人和老人的评价或感受各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移栽老榆树这件事的态度和理由。(7分)

老人与小鸟阅读答案 篇八

老人与鸟儿

贾平凹

这个山城,在两年前的一场洪水里被淹了,三天后水一退,一条南大街便再不存在。这使山城的老年人好不伤心,以为是什么灭绝的先兆,有的救从此害了要命的恐慌病。

但是,南大街很快又重建起来,已经撑起了高高的 两排大楼,而且继续在延长街道,远远的地方吊塔就衬在天空,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一仄耳就听见了。

新楼前都栽了白杨,一到春天就猛地往上抽枝。夜里,愈显得分明,白亮亮的,像冲天射出的光柱。鸟儿都飞来了,在树上跳来跳去地鸣叫,最高的那棵白杨梢上,就有了一个窠。从此,一只鸟儿欢乐了一棵树,一棵树又精神了整个大楼。

老人躺在树梢上的那个窗口内的床上。长年那么躺着,窗子就一直开着;一抬头,就看见远处的吊塔,心里便想起往日南大街的平房,免不了咒骂一通洪水。

老人在洪水后得了恐慌病,住在楼上后不久就瘫了。他睡在床上,看不到地面,也看不到更高的天,窗口给他固定了一个四方空白。他就唠叨楼房如何不好:高处不耐寒,也不耐热。儿女们却不同意,他们庆幸这场洪水,终于有了漂亮的楼房居住。他们在玻璃窗上挂上手织的纱帘,在阳台上栽美丽的花朵,阳光从门里进来可以暖烘烘地照着他们的身子,皮鞋在水泥板地面上走着,笃笃笃地响,浑身就有了十二分的精神。

“别轻狂,那场水是先兆,还会有大水呢。”老人说。

“不怕的!水还能淹上这么高吗?”

“我要死了。”他总要这么说。

“爸爸!”儿女听见了,赶忙把他制止住。

“是这场洪水逼死了我啊!”

有一天,他突然听到一种叫声,一种很好听的叫声。什么在叫,在什么地方叫?他从窗口看不到。

这叫声天天被老人听到,他感到越发恐慌,一天天消瘦下去,眼眶已经陷得很可怕了。

叫声又起了,瞿儿瞿儿的。

“那是什么在叫?”

儿女们趴在窗口,就在离窗口下三米远的地方,那棵白杨树梢下的鸟窠里,一只红嘴鸟儿一边理着羽毛,一边快活地叫。

“是鸟儿。”

“我要鸟儿。”

“要鸟儿?”

儿女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要鸟儿。”老人说。

儿女们为了满足老人,只好下楼去捉那鸟儿。但杨树梢太细,不能爬上去。他们给老人买了一台收音机。

“我要鸟儿。”老人很固执。

有一天,鸟儿突然飞到窗台上,老人看见了,大声叫着,但儿女们都上班去了,鸟儿在那里叫了几声,飞走了。

老人把这事说给了儿女听,儿女们就在窗台上放上一把谷子,安了小箩筐,诱着鸟儿来吃。那鸟儿后来果然就来了,儿女们一拉撑杆儿,鸟儿被罩在箩筐里。

他们做了一个精巧的笼子,把鸟儿放进去,挂在来老的床边。

那个窗子从此就关上了。老人再不愿意看见那高高的塔,终日和鸟儿做伴,给鸟儿吃很好的谷子,喝清净的凉水,咒骂着洪水给鸟儿听。鸟儿在笼子里一刻不能安分,使劲地飞动,鸣叫。老人却高兴了,儿女们回来便给他们讲了好多他童年的故事。

一天夜里,风雨大作,老人的恐慌病又犯了,彻夜不敢合眼,以为大的灾难又来了。天明起来,一切又平静了,什么都不曾损失,只是那个杨树梢上的鸟窼,好久没有去编织,掉在地上无声地散了。

老人的病好些了,还是躺在床上,不住地用枝儿拨弄笼中的鸟儿。

“叫呀,叫呀!”

鸟儿已经叫得嘶哑了,还在叫着。儿女们却庆幸这只鸟儿给老人带来了欢乐。

(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开头写两年前山城发洪水淹没南大街,有人从此得了恐慌病,交代故事的背景,为全篇定下悲剧的基调,引发读者追踪故事情节。

B.老人躺在床上想起往日南大街的平房,咒骂洪水,唠叨楼房不好,认为以后还会有大水,觉得自己要死了……这些都是恐慌病的表现。

C.“我要鸟儿”,老人三次重复这句话,那句式和语气,不像是老人倒像小朋友。作者通过白描手法十分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病态的心理。

D.老人得到鸟后,“给鸟儿吃很好的谷子,喝清净的凉水”,看似爱鸟,实是害鸟;鸟儿在笼子里的飞动和鸣叫,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抗议。

E.这篇小说耐人寻味,结尾部分写到一天夜里风雨大作,老人犯病,而天明后一切又平静了,充满强烈的暗示性,引入深思,催人警醒。

(2)请结合全文,分析第三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6)

答:

(3)结合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6分)

答:

(4)这篇小说在平静的叙述中蕴涵了丰富的意蕴,带给读者多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加以探究。(8分)

答:

答案:

(1)选C给3分,选D给2分,选E给1分;选A、B不给分。(A、“为全篇定下悲剧的基调”说法不正确。B、“这些都是恐慌病的表现”说法不正确。E“充满强烈的暗示性”的说法不够具体。)

(2)作用:渲染白杨树生长之快和树上鸟儿之乐,烘托了人们住上楼房的高兴心情;表明美好的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精神的愉悦作用,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引出故事的另一个对象鸟儿,为下文老人要鸟、儿女捉鸟作铺垫。(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3)患有恐慌病,孤独寂寞,令人同情,( 3分)同时又固执、自私甚至有点残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鸟儿的痛苦之上。(3分)

(4)①小说通过对老人灾后患上恐慌病的叙写,告诉我们灾后不仅要重建家园,也要关注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3分)②小说通过叙述老人与鸟儿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反思灾害产生的根源,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避免灾害再次发生。(3分)③小说通过老人和儿女们的对立,反映了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不懂从容地正视现实,要么极端恐慌,要么盲目乐观。(2分)(意思符合文意,表述合理即可)

小鸟和守林老人读后感

学了《小鸟和守林老人》这篇课文以后,我感受最深的是守林老人对山林和小鸟的爱护与关心。

面对强盗一般的盗伐分子,老人勇敢地走上前去,义正辞严,仿佛就是一尊山林的守护神,“一尊真正的山神”!那伙人只好落荒而逃。而对待山林真正的主人——小鸟,老人却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爱心:“拾起从树枝上震落的鸟窝,稳稳地安放在树枝上”,“用饭粒和爱心招待他的客人”。

正是因为有了老人的守护,树木才能够茁壮生长,小鸟才有了欢乐的天堂。

现实生活中,就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滚滚洪流中,优秀的共产党员干部冒着生命危险,守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熊熊大火中,最可爱的人——消防战士,冲进火海,搜救弱小的生命……这是多么无私的奉献!也许这些都过于伟大,有作秀的嫌疑。

那么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吧!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时,他们经常给我夹菜。

有时碰上我特别喜欢的,他们几乎都夹给了我。我说:“你们也吃吧,我吃不了这么多。”可他们总是说自己不喜欢吃这道菜,其实那菜也是他们最爱吃的!可我常常连“谢谢”两个字都忘了说。

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是却折射出父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护。

守林老人为山林和鸟儿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学习!那些优秀的共产党员和消防战士的感人事迹也一样地激励着我们!而与我们朝夕相处,为我们健康成长操心劳力的父母也一样地让我们感动!

老人与壶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篇九

老人与壶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1)县城一条小街镶嵌着一家书店。店面不大,书摆放得螯整齐齐。店主是五十岁上下的和蔼老人。

(2)在店门前,有老人一手端着茶壶,一手翻着书,坐在躺椅上,一种悠然的韵味从时光中飘过。老人看得书只有固定的几本——《孙子兵法》、《论语》和《三国演义》。

(3)老人喝茶用的壶是固定一把,灰褐色,很陈旧。

(4)有一天,老人安静地坐在书店前举着紫砂壶一边喝茶,一边翻看着《论语》。

(5)有风吹过,卷动他的发丝,像秋天的芦苇般飘扬,一朵朵洁白的芦絮起伏。风动处,喧嚣声跟着起伏,人声、车声和着风声飘荡。

(6)这时,一个人身着披风走进了书店,他的眼睛盯着老人手中的紫砂壶,说:“能否把你手中的茶壶让我看看?”老人这才如梦初醒,放下手中的书,愣愣地望着眼前的人,很疑惑地问: “你是来买书的,还是口渴了?”

(7)来人讪讪搭语:“我不买书,也不口渴,只是觉得你手中的茶壶很奇特。”

(8)老人听罢,将茶壶递给了他。

(9)来人接过壶,一看,脸上掠过一丝惊喜,这壶古朴典稚,紫黑中进着一股灵气,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因戴振公在世的时候,有“点泥成金”的美名,可见他的制金技艺在当时已炉火纯青,无人能媲美。但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他的壶留在世上很少了。来人仔细看后,见壶底有戴振公印章,更确定了自己的判断没错。据说,他的壶目前世间存留不足十件,物以稀为贵,这个人本是文物贩子,见到稀世之品自然爱不释手。

(10)“大伯,这茶壶卖不卖?”文物贩子看完壶后,轻轻放下,轻声问道。

(11)老人抬眼疑惑地望着文物贩子,摇摇头,没有吱声。

(12)“大伯,我给您五万,可以吗?”文物贩子见老人摇头,开了价。

(13)老人依旧摇头。

(14)“十万可以吗?”文物贩子提高了声音。

(15)“我喝茶的工具,祖上留下来的。不卖!”老人发了语,不再理会文物贩子,喝着茶,翻开了书。

(16)文物贩子悻倖离去,走了十几步后,还不住地回头看老人手边的茶壶。

(17)没过几天,那个文物贩子再次登门,进门就开了价:“老伯伯,茶壶卖给我吧,三十万。这可是天价啊!”

(18)老人浸润在日光下,捧着壶,微闭着眼睛。

(19)自从文物贩子走后,这几天,老人心烦意乱,茶饭不香,夜里老是做着梦:总是梦见自

己的茶壶仿佛一把刀捅进了自己的心窝。因此,老人很疲惫,神色恍惚,书再也读不进去了。

(20)老人听见有人叫喊,睁开了眼。

(21)文物贩子认为老人没听清楚,提高了声音再问:“三十万,壶卖不卖?”

(22)老人微微一怔,摆摆,没有理会文物贩子。

(23)文物贩子再次悻悻离去。

(24)文物贩子走后,老人的心情极度糟糕,无緣无故发着无名的火,显得坐卧不宁。夜间的噩梦频频发生,夜不能寐,搞得筋疲力竭。

(25)大概过了一个月,文物贩子又来了。这次,文物贩子不是一人前来,而是把老人在另外两座城市里工作的俩儿子带来了。

(26)“你老爸的茶壶,我出四十万,你们弟兄俩—人可以分得二十万,在城里买房交首付不用着急了。”文物贩子指着茶壶小声嘀咕着。

(27)老人的儿子被文物贩子说得早已经心动。

(28)老人看了俩儿子一眼,没有说话,而是把壶抱进了怀里。

(29)“爸,喝茶用什么壶不可以?”大儿子发了话。

(30)“我们买房买车都需要钱。这茶壶卖了吧! ”小儿子直接挑明话题。

(31)“这茶壶是祖上传下来的,不能敗在我的手里。这茶壶跟我几十年了,有了感情,自从你们到外面大城市里工作后,你妈走了,你们一年半载可曾回来几次?可曾陪我喝茶谈天?”老人气愤地嚷叫着。

(32)老人发完话,两个儿子意欲抢过父亲手里的壶。

(33)就在这时,意外事情发生了:老人从椅子上跌下来,手里的壶脱掉,磁撞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砰”的一声响,四分五裂,茶水满地。

(34)老人望着茶壶,先是一愣,之后,脸上镀上了安详。

(35)文物贩子和老人的两个儿子却目瞪口呆……(36)之后,老人换了新砂壸喝茶,看着书,守着书店……

1.概述故事情节。(4分)

2.第⑤段对风的描写有何作用?(2分)

3.说说笫⑨段详细介绍壶的用意。(4分)

4.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19)段的画线句。(2分)

5. 老人为什么“先是一愣,之后,脸上镀上了安详”?(4分)

6. 小说为什么以“老人与壶”为题? (4分)

7 文中老人、文物贩子、两个儿子的表现反映了各自的人生追求,选取其一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 文物贩子看上老人的壶,多次登门高价购买,老人屡次拒絶出售,最后在儿子抢夺时壶碎。 说明:本题4分。

2.环境描写。衬托老人的壶,安静(或为老人的平静生活被打扰埋下伏笔)。说明:本题2分。

3. 既写出了壶的古朴典雅、有灵气,突出其贵重,又为下文文物贩子多次上门买壶做铺垫。 说明:本题4分。

4.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人矛盾痛苦的心理状态。说明:本题2分。

5.壶碎后老人先是感到吃惊与心痛,但一想到从此摆脱困扰,内心释然,表情平静。说明:本题4分。

6. 交代了主人公为老人,点明了线索是壶,故事围绕老人与壶展开。说明:本题4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7. 示例:老人爱壸拒绝售壶,表现了老人对亲情的珍視与渴望,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传统的继承与坚守。文物贩子出于职业需要,想千方设百计买壶,表现出他的职业敏感与坚持。两个儿子劝父亲卖壶未果进而抢壶,表现了他们为了物质追求,漠视甚至不惜伤害亲情的 自私与麻木。说明:本题4分。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点击全文阅读

郑重声明:

本站所有活动均为互联网所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