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生动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元宵节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篇1】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着:“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
第二年元宵节,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篇2】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骑白马驾祥云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回禀这一年在人间的所见所闻,灶王爷叹道:“人间百姓真是辛苦啊!一年到头,辛勤劳作,从不歇息,吃的粗茶淡饭,穿的粗麻布衣。遇上年景不好,就会吃了上顿没下顿。这样长此下去,我担心他们会因过度劳累坏了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药王下凡,给百姓点小病小灾,他们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
却说药王下到凡间,在百姓的饭锅里偷偷放了疯人药,百姓们吃了,都变得疯颠起来。男的杀猪、宰羊,女的缝新衣、绣花鞋,都不下地干活了。今天全家聚会,明天亲朋好友相邀,大家聚在一起舞狮舞龙、唱戏、放鞭炮,除了吃喝,就是尽情玩耍。
正月十三日,灶王爷回到人间一看,这还了得。急忙又回到天庭,向玉皇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全疯了!他们天天吃喝玩乐,什么活也不干了,这样下去,如何得了。”玉帝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道:“解铃还需系铃人。若要治好百姓的疯病,只有药王想法了。”
正月十四晚上,药王来到凡间,把百姓的晚餐变成了元宵,里面包着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户户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生产劳动。
以后每到这一天,天上升明月,碗里飘汤圆,家家户户庆团圆。因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所以就形成了风俗,流传至今。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篇3】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的儿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更是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原来跟随刘邦打天下的朝中老臣以及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等到吕后病死后,所有吕后家族的人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吕后的侄子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一起商量彻底夺取刘氏江山。聚会密谋叛乱的事不小心传到刘氏宗室齐王刘襄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吕氏家族。他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一起设计杀了吕氏家族准备带头叛乱的`吕禄,把“诸吕之乱”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等到了西汉第7个皇帝汉武帝登基后,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等人向汉武帝提议修订历法。于是,在创建“太初历”时,就正式把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十年前的2008年6月,元宵节被选入了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篇4】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
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篇5】一年一度光阴转,今天又是元宵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朝,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要火烧长安,逃过劫难的唯一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有了元宵节。久而久之,正月十五吃“元宵”也成为家乡的习俗。
元宵又叫“汤圆”,因为它煮熟后漂在水面,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通常,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元宵”,意寓勤劳、长久、向上。今天,元宵的做法就更加丰富了,不少人开始了中西结合,比如巧克力已成为元宵馅之一。
元宵的制作方法很多,南北方也有很大差异。家乡做元宵时,是先把馅儿捏成均匀的球,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沾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的吃法亦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实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酿、白糖、桂花煮食,风味独特,宜于兹补。
按民间传统,在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说起元宵,还有一则流传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笑话。据说,当时美国总统肯尼迪得到一盒北京元宵,煮而食之,惊诧不止:雪白滚圆的元宵外表没有丝毫痕迹,那馅儿是怎么进去的'呢?于是召集科学家进行专项研究,历时半年才得出结论,原来这元宵馅儿是中国人摇进去的。
这则政治笑话说明了闭关锁国时代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以北京汤圆为载体,漫画式弘扬了极富特色的民族自尊精神。我们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原子弹,一颗元宵竟然如此强烈地表达了贫穷中国的自豪感。
马三立的相声《吃元宵》嘲讽孔夫子,可谓家喻户晓。那时候,孔夫子一定还没有成为圣人,否则他老人家也不会一连喝下十几碗元宵汤以充饥。好在古代元宵是水煮的,因此孔夫子有汤可喝。如果到了今日,汤圆不但水煮,还可以油炸,那么孔圣人就连汤也没得喝。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篇6】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之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这种说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编的《社会风俗三百题》中说:“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无量寿经》有‘无量火焰,照耀无极’说法。在佛教教义中,灯一直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经典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菩萨藏经》),‘为世灯明最福田’(《无量寿经》)。逢遇佛教盛会都要大明灯火。
在佛教传说中,于正月十五张灯有关系的是有关佛祖神变的事迹。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此种观点站不住脚,认为佛教只是在这一天利用人们的节庆气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篇7】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篇8】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东汉时期,白马东来,汉明帝提倡佛教。
据《僧史略》载,佛祖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于是,佛教僧人便会在正月十五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举行燃灯法会。
汉明帝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就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习俗。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篇9】“面子工程”自古有之,元宵节从燃灯习俗变成全民布灯赏灯的'习俗,就源于隋朝隋炀帝的“面子工程”。
《资治通鉴》载:大业六年(610年)元宵,炀帝“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
如此声势浩大的布灯活动,自是让洛阳城端门灯火盛极一时,闻名于世,就连外国使者都会来此观赏。这也造就了历史中第一次出现“万国来朝”的盛况。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篇10】元宵拉兔子灯,据说来自江西宁都大布村的灯彩。
明万历年间,村里一位姓罗的商人,在扬州贸易时迷上了灯彩,装哑拜师辛勤三年学会技艺。因为大布村的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于是罗姓商人就把兔子灯带回了大布村。
正月初十至十五的晚上,是大布村“过灯”的`日子,于是从那以后,每家每户都扎起了兔子灯(大布兔子灯三个并列,中间的大兔子是兔婆,旁边带着两只小兔子),在村庄、祠堂、各家各户巡游。兔子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了那儿。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篇11】相传汉武帝时期有个宠臣叫东方朔,他聪明善良又有风趣。在腊月的'一天,他到御花园为汉武帝摘梅花,遇到一位宫女正要投井自尽,他就慌忙上前拦住。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心灵手巧,并且元宵做得特别好吃。但自从进宫以来,再也无缘与家人见面,每逢佳节便思念家人,又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还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就劝她不要寻短见,并帮她想了一个好办法。第二天,东方朔就打扮成一个算命先生,在长安街头到处散布谣言,说正月十五这天,玉皇大帝会派火神下凡烧毁长安,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汉武帝得知这个消息后,也非常紧张,就赶紧请来东方朔出主意。
东方朔说,火神最爱吃元宵,只要让百姓在正月十五这天做汤圆供奉火神,就可以免遭此难了。汉武帝就问,怎样才能让百姓们都做出火神喜欢吃的元宵呢?东方朔就推荐了宫女“元宵”。于是汉武帝下令派“元宵”出宫,“元宵”出宫后,既教会了百姓做元宵,也终于与父母团聚了。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篇12】传说嫦娥奔月后,后羿非常思念,茶饭不思,最后病倒了。正月十四的夜晚,忽然有一童子来见后羿,自称是嫦娥派来的,他告诉后羿说:“嫦娥夫人知道你日夜思念她,但要和她相见,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在明日月圆的时候,用米粉做成丸子的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口中呼唤夫人的名字,夫人就会回来了。”
后羿照做以后,嫦娥果然回来了,后来每当到了正月十五,人们就家家户户吃元宵,取“团圆如月”的吉祥之意。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篇13】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一般认为,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元宵节就已经初具雏形。
相传汉文帝和元宵节有关。汉文帝是在开国老臣周勃、陈平等平定“诸吕之乱”之后,才被拥立为皇帝的,而周勃、陈平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所以就把平定“诸吕之乱”的农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每逢此夜,便大赦天下,普天同庆。为什么叫元宵节呢?因为宵就是夜晚的意思,每年的第一个月就是元月,所以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这一夜叫做元宵。
汉代史官司马迁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他在创建《太初历》的时候,把元宵节定为重大节日。
到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提倡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宫中和寺院点灯敬。从此以后,正月十五街头放灯的习俗就流传到民间,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庆贺元宵佳节。
汉代以后,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老百姓无暇参加娱乐活动,元宵节的活动也就淡下来了。
到了隋朝,国家开始走向统一,各种节日习俗的活动又开始盛行起来。但就在这个时候,却有人出于礼教和国力的考虑,上疏奏请禁止元宵活动,结果隋文帝“诏可其奏”(见《隋书》)。隋文帝不但同意了这条奏折,并且执行的还很严格,甚至有的官吏因为元宵夜禁不力,而弄丢了乌纱帽。
颇具喜剧色彩的是,虽然隋文帝严禁元宵,但等他儿子隋炀帝继位后,却一改父亲的制度,不但放开元宵夜禁,还带头大肆铺张元宵节的各种节日习俗活动。据《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到正月,有很多小国来朝拜,一般都有留他们到正月十五,在端门和建国门之间,让他们观看绵延八里的戏场,场面十分壮观,参加歌舞的人多打数万,从晚上一直舞到清晨,非常热闹。
到了唐代,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快速发展,盛况空前,无论是皇宫里还是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高大的灯轮、灯楼、灯树。唐玄宗时期,宫中的巨型灯楼,甚至多达20间,高达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到中唐以后,元宵节已发展成全民性的.狂欢节日,并且在正月十五前后各展一天,这三天都属于元宵节。
到了宋代,就更重视元宵节,不但赏灯等活动更加热闹,灯的样式更加丰富,并且又把元宵节延期为五天,又前后加上正月十三和十八,十三叫试灯,十八叫收灯。据王咏的《燕翼贻谋录》记载,这还是宋太宗赵匡胤定下的规矩,他在乾德五年(967)正月下诏说:
“上元张灯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又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
从此以后,元宵灯期延为五日,便成了惯例。
到了明朝,元宵灯期又增加到了十天,自正月初八到十七,官员们都可以放假十天,全民连续赏灯十天,可以算是中国最长的元宵灯节了。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里面不再举办灯会。但民间的灯火依然很壮观,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并且还有烟花爆竹、舞龙舞狮、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活动助兴,只是元宵节期缩短为三到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篇14】元宵节又被称作"灯节"。每逢上元,民间有张灯抚玩的风尚。那么上元张灯之俗事实起于何时呢?对此,历来有起于道教和始于释教两种说法。前者认为,西汉武帝时道教有燃灯以祭祀"太一神"的习惯。太一神近似后人所说的"天帝"、"老天爷"。南宋朱弁《曲洧旧闻》称:上元张灯,自唐时沿袭汉武帝祠太一自昏至明故事。但据《史记.乐书》,并未提到祭奠太一须大明灯火,并且西汉期间也没有民间元宵灯的记载,所以宋洪迈在《容斋漫笔》中指出了这种说法不成靠。明郎瑛《七修类稿》又认为,上元张灯起于东汉的道教,说是正月十五是三官下凡之日,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乐,地官大好人,水官好灯,所以元宵要张灯纵乐。然而事实上道教的教义和典礼均无张灯之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无下元水官越俎代办大放华灯之理,可见张灯之俗起于东汉道教也属牵强附会。始于佛教说认为,元宵张灯与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东土有关。
东汉时,蔡暗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摩腾竺法兰东来布道,汉明帝敕令阃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据《僧史略》载,佛祖示现神变、降伏群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经祖神变,此日需举燃灯法会。东汉明帝为倡始佛教,便命令在元宵节,岂论士族庶民,一律挂灯,以暗示对佛教的尊敬和虔敬。自此以后,元宵张灯便蔚然成风。由此看来,元宵张灯之俗源于佛教,始于东汉之说较为符实。如斯,元宵张灯,既是宗教礼节,又成民间习俗。之后,灯节以其"火树银花"的热闹景观,"城开不夜"的自由氛围,获得庶民喜爱,所以宗教的色彩垂垂淡化。
自从人类学会用火之后,就有了灯。人们也常会因火的开导而想到灯。元宵点灯的来历,在平易近间还有一个动听的`传说:相传汉武帝时,有个叫东方朔的人,诙谐风趣,足智多谋,常为汉武帝献计逗乐,得到武帝的厚爱。有一年腊月大雪纷飞,东方朔见汉武帝无聊,便去御花圃给武帝折梅,见一宫女两泪汪汪,极其悲伤,问其原由,得知宫女叫元宵,家住长安城外,家中丰年迈双亲,自被选进宫来,每逢过年,忖量亲人而不得见,心如刀割。现在又近十蒲月圆,无法与家人团聚,怎不哀痛?东方朔便快慰了她一番,准许设法让她与家人团聚。东方朔出宫后,到元宵家作了一番放置。然后回到长安衔,扮作巫师卖起卦来。所有占卦的人所得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签语,于是纷纷向他询求解脱的法子。东方朔便告诉他们:"正月十三,火神君将变幻成一个穿大红袄的姑娘,骑着赤红色的毛驴到长安城来察看地形,你们可到城北大道口拦路阻道去哭求,全城或可获救。"人们听了东方朔的话都深信不疑,互相转告,于正月十三日在街上等待,东方朔于时请了一位民女,扮作红衣姑娘,骑着毛驴徐徐进城而来。
众老乡亲见果真有红衣姑娘光降,便拦路苦苦请求,那红衣姑娘对众乡亲说:"我乃领了天帝之旨来焚烧长安的,今既承长者求情,此一偈帖就请你们转呈天子吧。"说罢离去。父老们拿了红帖,献给汉武帝。只见帖上偈语写道:"十五天火,焚掠帝阙。"武帝看罢,吓得六神无主,忙向东方朔求教。东方朔动弹心计心情,便说:"请圣上传谕京城国民,今起下手做灯 划国长在股,的品需前没号发出指。
十五晚,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挂上红灯,满城点放炊火爆仗,并让城外苍生进城观灯,皇帝、臣僚、贵妃、宫女,都去灯市玩赏,杂在庶民中消灾出亡。"武帝听罢,传旨就按此举措去做。十五晚,整个长安城灯火照耀,烟花满天。元宵的'怙恃也来城里观灯,看到了"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撞见了元宵,惊喜万分,一家人团聚,诉说衷肠。如此,闹了一夜灯火,京城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敕令从此每逢是日都挂灯放焰火。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元宵节。这便是民间传说的元宵节的来历。关于灯节的民间传说良多,较为可托的说法是元宵放灯发源于古时农家"照田蚕"的风俗。所谓照田蚕,是指元宵之夜,农家在长竹竿上挂一盏灯插在田间,察看火色以展望一年的水旱情形,以期乐岁。方鹏《昆山志》记载:元宵之灯火,火色偏红预兆旱,火色偏白预兆涝。事后将点灯的蜡烛余烬保藏起来,置于床头,则能给主人家的蚕桑临盆带来优点。跟着后来照田蚕的时刻,人们纷纷争奇斗艳 络求线理了移,复员分不动社雇,把做体因。各种彩灯愈做愈精巧,照田蚕也就落空了原本的意思,演酿成一种闹花灯的娱乐举动。
据传说,灯节的呈现也与前人对火的崇拜有关。汉代,人们在乡下旷野持火把驱虫赶兽,从而演变成以后的火炬节。是以从汉代的持炬驱疫到唐代热闹不凡的灯节,中央还有一个火把节的成长过程。这一节俗,直到今天还被故国西南少数民族兄弟保留下来。他们在火把节此日,歌舞以乐神,体现了对火的崇敬。经由过程各种形式,驱邪逐鬼,熏田驱虫,但愿减轻虫害,获得好收成。时至今日,江苏兴化一带,每至元宵节,黎民不燃灯、观灯,而是焚烧把、舞火把,而城镇乡民当然是看火把了。他们有的用芦柴,有的用树枝等,做成火把,三五成群高举着火把在田头、晒场翩翩起舞,十分壮观。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今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不雅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眠,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画了其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办昌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宾客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盛大,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吹打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公民更是不可胜数,焚膏继晷,尽情欢喜,热闹十分。到唐代,统治者更正视观灯,并把燃灯时候作为轨制固定下来。唐睿宗时曾在长安宫城外架起一座高二十丈的"灯轮",上面缠着彩色丝绸,装饰金玉,吊挂五万盏灯。皇亲贵族们也建造大型"灯树"。诗人崔液写有"谁家见月能枯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佳句。唐代是实施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惩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弛禁三天,称为"放夜"。
以后历代引觉得例。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耽误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类杂耍,情景加倍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录: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冷巷,茶坊酒坊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停。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富贵热闹,又划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晖映彻夜、鼓乐游乐、闹热热烈繁华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还在乾清宫设鳌山灯,元宵灯节依然盛况空前。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篇15】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但是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于是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才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到了每年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自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有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有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没曾想,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这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民众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这时,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于是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这时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武帝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起敬奉火神君。然后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另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等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而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在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这样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就是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