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名人名句

喝酒的文章(精选21篇)

作者:坤坤时间:2023-02-23 14:31:51分类:名人名句

简介  父亲与茅台 文/时双庆 50岁以前,父亲没喝过茅台酒。 我当兵走那年,姨夫给父亲带来一瓶茅台酒,父亲说:等孩儿回来再喝。父亲说这话时,脸上泛着红晕,仿佛还没喝他就已经醉了。 那年,我回家探亲,电话中我对父亲说:爸,我给你带两瓶好酒吧!父亲笑笑,说

喝酒的文章(精选21篇)

父亲与茅台

文/时双庆

50岁以前,父亲没喝过茅台酒。

我当兵走那年,姨夫给父亲带来一瓶茅台酒,父亲说:“等孩儿回来再喝。”父亲说这话时,脸上泛着红晕,仿佛还没喝他就已经醉了。

那年,我回家探亲,电话中我对父亲说:“爸,我给你带两瓶好酒吧!”父亲笑笑,说:“啥酒能有咱茅台好啊?别带了,浪费那个钱。”

那晚,是我离开家之后第一次与父亲喝酒。父亲拉着我坐在沙发上,不停地说:“黑了,也壮了!”母亲在厨房里噼里啪啦地忙碌着,不一会儿,屋子里就弥漫着久违的香气。

父亲取出那瓶茅台,拿在手里反复察看,又取出两只小酒杯,放在我的面前,说:“看到没,喝茅台就得用这小杯,慢慢品。来,咱爷俩先走一个!”

我接过父亲斟满的酒,一饮而尽,一股淡淡的清香在唇齿间蔓延。父亲没喝,他看着我,说:“你小子,这酒量见长啊!”说完,他把杯中的酒消去了一半,然后,再给我斟满。

窗外,月朗星稀,屋内,暖意融融。

我第一次看到父亲喝酒喝哭了,不知是因为酒的味道太美,还是他此刻的心情有些激动。父亲说:“人生啊,就像这酒,第一口,多少有点苦头的,再喝就越来越香了。”我没有想到,老实巴交的父亲竟能说出这么富有哲理的话来,也许因为这酒的味道太美,也许因为儿子已经长大了。

这些年,因为吃药的缘故,父亲没再喝酒,但逢年过节,只要有茅台,父亲多少还是要尝尝的,酒虽不能多喝,但是,端起酒杯的那一刻,他总是一脸的满足。

我去外地出差,给父亲捎回两瓶茅台,父亲一直不舍得喝,他还说:“这酒啊,越放越香……”我没听明白父亲话里的意思,但我想,到了父亲这个年龄,他所欣喜的已不再是这酒的味道,而是与茅台酒之间的那份由来已久的情感,这份情感会一直伴随着他,让生命芬芳馨香。

酒友记

文/李木心

北方老家的老百姓说“酒是粮食精”,走亲访友,娶妻生子,逢年过节,一定要喝几杯酒,才叫热闹高兴。我也偶尔小酌一两杯,一如兴致所起画幅小画。

喝酒一般是兰陵沉香或二锅头之类,有幸喝到一杯好酒的话更是回味无穷。品味酒之酽醇,好酒友才是最重要的。志同道合,便宜酒也有滋有味;话不投机,再贵的酒也喝不下。

我有个十几年的酒友柴棒。从白酒到啤酒,从红酒到洋酒,再到自制米酒,一路走来,我们是真喝酒,喝真酒,相互吹捧,相互贬损,乐在其中。佐酒的菜通常就是一碟花生米、几条时鲜小鱼或者一碗水煮菜心,轻轻举杯,浅斟慢酌中度过一两个小时,小到芝麻绿豆,大到家国情怀,都在小酒的滋味中一同品饮。

某个周六,柴棒的发小来珠海看他,自然免不了喝一杯。柴棒开了一瓶贵州产的白酒,一边说这瓶酒珍藏多年不舍得喝,一边慢慢倒进玻璃分酒壶。菜还没有做好,老友们海阔天空地聊着,感觉有丝丝缕缕的香气氤氲缭绕,如钓鱼的丝线直往我鼻子里钻。

菜肴一一摆上来,柴棒给大家倒酒,酒一入口,温柔得像清晨从山坡上滚动而来的轻雾,香气熏染着喉咙,暖暖地滋润而下,煞是甜美。

小酒怡情,喝了酒我还是我,但白素贞就惨了,因雄黄酒而露出原形。莫说戏里,就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酒后亦会露出真性情。最讨厌的是有人借酒装疯,于是酒成了替罪羊。酒有什么错呢?所以,喝酒千万要量力而行,尤其是酒友要好好挑,光火眼金睛不够,还需要用时间过滤,能十几年隔三岔五一起喝一杯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切记且行且珍惜。

酒香动情

文/游水方

酒,乃杯中之物,醇香芬芳,本无情感,却有动情之能。韦庄有“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的诗句,当然这里并非指酒多情,而是因为乱世颠沛,年华蹉跎,诗人与酒变得多情起来,常常借酒浇愁。酒易动情,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境,喝酒就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美酒飘香啊歌声飞,朋友啊请你干一杯,请你干一杯……”这是沉浸在喜庆中的祝酒,酒的醇香便张扬着欢乐的气息。

“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纠纠。”这是英雄赴敌前喝酒,这酒催生了一种临危不惧的气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曹操的诗句,诗中之酒便弥漫着行乐人生的情调,竟成了后世劝酒的名言。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友人即将离别时喝酒,这酒便渗透了依依惜别之情。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是李清照孤独凄苦时喝酒,这酒便散发着凄凄惨惨戚戚的忧伤情怀。

酒,是兴奋添加剂,是友情黏合剂,是忧愁缓和剂。喜庆日子,大家开怀举杯,其乐融融。家人团圆,大家把酒叙伦,其喜洋洋。朋友相聚,大家推盏话旧,其情切切。

酒香动情,如喝酒多了,情就动过了头,此时,酒就成了理性的麻醉剂。医生就十分理性地告诫说,酒少喝提气,强身健体;多喝伤身,乱性失态。

何谓之少,何谓之多?那次,我在车上听人说,喝酒有“星星、月亮、太阳”三种喝法,“星星”是拿小杯喝,“月亮”是拿大杯喝,“太阳”是拿大碗喝,“星星、月亮、太阳”就把喝酒量化得很具体形象了。我还听朋友说过喝酒四层次理论,第一层次甜言蜜语,第二层次豪言壮语,第三层次胡言乱语,第四层次沉默不语。这四个层次是从少到多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一位名人说过,从猴子变成人需要成千上万年,从人变回猴子只需一瓶酒。此话信然。酒喝多了,人就发生了质变,成了猴子。

一个酒鬼醉熏熏深夜归来,在村里大喊,地震啦,地震啦,结果全村大小老幼都慌慌张张地跑出家门来。大家你问我,我问你到底是咋回事,谁也懵然。后来见到酒鬼倒在村巷边,满身酒气,才知道是他作祟。

一个酒鬼夜里醉骑自行车回家,半路跌倒在地,车躺在路边草丛里。他爬起来,竟不要了车子,东倒西歪地走回家。第二天醒来,不见了车子,疑被偷了,他竟在村里发疯般大骂起来。

一位领导喝醉酒回单位,几个人护着他进了电梯,他竟以为电梯是卫生间,把裤链拉开,要在此小便。有人大声说,这是电梯。他竟说,你骗我。

两人喝得酩酊大醉,摇摇摆摆去厕所。撒尿时,咚咚咚咚地响。甲说,谁又倒酒了?乙说,倒了就干,喝个痛快。甲说,总量控制,就这一瓶。

凡此种种醉态,皆因喝酒过量之故。酒有贵平之分、等级之别,平民百姓喝的是“土炮”(乡下米酒),达官贵人喝的是路易之类。喝酒虽有等级,而醉态与酒之等级无关,不管什么酒,喝多了都会出现醉态。而不同等级的酒为醉态付出的代价却大大不同,喝一罐“土炮”也是几十元,喝一瓶高级酒动辄几万、十几万了。有人算过,喝一杯高级酒,成千上万,可挽救一名失学儿童,可救济一家贫困户。有人喝多了,又从口中吐出,多可惜。当然喝“土炮”有时也会付出很大代价,听朋友说某某喝醉了还开摩托回去,结果路上撞了人,不见了两万多。

酒乃动情之物,喝酒切莫让情动过了头,以适度为妙。宋朝诗人邵尧夫曾赞喝酒的妙境:“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在他看来,喝酒以微醉为妙。如若喝了星星喝月亮,喝了月亮喝太阳,喝得醉熏熏,丑态百出,那还有什么情趣呢。

乡村慢生活

文/邓何河

2014年初我去到贞丰扶贫,临行前单位同事拍着我的肩膀说:工作任务重啊,何河保重。

但一切并不像预想的那么可怕。我平时住在镇上,每天早上按点去村里活动室,事情不多,也没有4G网络,所以下班之后时常在村委大院里散散步逗逗鹅,被鹅撵着跑,或是听着蝉鸣看书。到饭点,村支书王伯和村主任韦叔会招呼我回屋,煮一锅白水,下白菜,猪肉片,一点点盐,把打好的豆豉蘸水连碗搁锅里,招呼我吃中饭。下午韦叔便带我在村里走访,去农户家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情况,五保户老人们挺喜欢和韦叔聊天,说着养的小鸡又死了几只,前天去赶场背回来一些盐巴,我在一边听着布依老人说着听不懂的语言,笑眯眯作陪。快要离开时,我都会问一句老人家,您看您家里还缺什么不,需要我们给您带什么?

老人家就笑着说,什么都不缺!什么都不用!没有大房子,没有液晶彩电,没有智能手机,没有汽车。但就是乐呵呵的,什么都不缺。

不用走访时,我的主要工作是接待一下办事的村民。那时村里平时会做农村低保,春耕秋收,退耕还林,以及镇上安排的工作,定期召开镇工作大会和村组会。村里的日子便过得很慢。一天过去,听了一些事情,看了一些材料,做了一些工作,一天忙碌下来,太阳就这样落山了。

下午下班,我打算回镇休息,韦叔又把我叫住,说来布依族寨子,处朋友肯定要喝一下酒,工作干完了,小邓你吃了饭再走。于是又是一锅白水,下白菜,猪肉片,一点点盐,把打好的豆豉蘸水连碗搁锅里。我说王伯韦叔我给你们舀饭,他们说不急不急,先喝酒。

于是韦叔从内屋盘出一个瓮,每人倒出一碗米酒。说,先喝酒,再吃饭。尽管我内心狂吼着这不科学哪有空腹喝酒的道理,但还是笑眯眯接过酒来,跟两位长辈边聊边喝。

米酒只有十几度,淡,甜,酒味不重,米香带着一点点米汤的淀粉味,也能够喝到水味,罐装过后和饮料也差不多。这就是传说中我们黔西南让人闻风丧胆的“便(biang)当酒”。作为城市人,我内心总是隐隐担心这种喝时爽口,醉后会不会头痛欲裂。只敢浅口细啄,王伯伯就笑着说小邓你是不是不太能喝酒,喝完这一碗你就吃饭吧。

白水煮的白菜与猪肉吃完了,韦叔又加一些白菜与猪肉。与王伯聊一些村里的家长里短,或是问问我修路和扶贫款的事儿。我对乡野之风颇有兴致,他们聊得兴致勃勃,我在一边也听得津津有味,也会问一些业余的问题。长辈恩一碗酒接一碗酒。就这样挨到夜深,韦叔说,小邓要不要和我们再喝些,我说我回镇上休息去啦,叔叔伯伯你们继续喝。他们也不强迫,嘱咐顺路下山的小青年开车送我回镇,一路小心。

晚上回到宿舍玩电脑看书,热情的村民会来敲我门,黑漆漆喊,邓哥,跟我们干酒嘛,就在镇上搞,新烧的包谷酒。

我说我不会喝酒。他们喊来嘛来嘛。我说我真不会,我晚上都在寝室里看书的。如是三番,就再也没人叫我喝酒。

其实这也与我们印象中的布依寨子不同。没有“打寨子”的说法了,酒量好不好,只要喝下一碗酒,你是朋友,想喝就喝,不想喝便停,不需醉到天昏地暗。而我也很享受老乡们的热情和包容。

2014年木心老师的一首诗红了,里面有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或许人人都会背,回到城市后,生活又被碎片化信息填满,身边满是想成功的年轻人,国际大事件,车子,房子,高速发展的世界……人生中唯一段慢而不躁的时间,那是慢慢的乡村生活,只是会远去,但不会消失。

喝酒

文/张俊东

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物,怎么就有了特殊的感觉和喜爱,突然有滋有味起来,是因为心态变了,看待它的感觉、感受就不一样了。

以往,习惯了大口喝酒、拎壶冲,再好的酒都没认真仔细地品味。《老酒馆》里的老二量(拧∧这个老演员饰演的角色)喝酒的感觉,那种回味悠长和仪式感,喝得是酒,而品的是一段岁月、一段故事;人家对酒的尊重,才是懂酒、才是品酒,才是真正的酒人。

受老二量的启发和影响,突然觉得以往喝酒太糙了,一定要从内心对酒尊重——酒要认真品、慢慢喝,才能喝出味道。尽管不是白酒,而是一小杯红酒,只有一个热菜,几粒花生和豆干、辣椒酱……浅浅的抿一口红酒,让酒在嘴里多转几圈,好好感受一下,那滋味丰厚绵长,如云如烟、如歌如舞、如泣如诉、如古如今、如梦如幻……慢慢咀嚼品咂几个小菜,怎如此之有味,好像很久没吃到这么好吃的菜了。懂酒的人喝酒,其实真的不需要太多菜,菜太多,酒味就淡了。

喝酒谈生意、办事,那是工作。喝酒聊心事、回忆过去,那才是喝酒。喝酒也靠悟性,不足与外人道也。

懂酒的人,再普通的酒也能喝出滋味和境界,喝出光华璀璨和荡气回肠;当然,好酒更佳。不懂酒的人,再好的酒也是完成任务,除了一脸懵懂就是讨好的傻笑……因为喝的是酒,品的却是自己的修为和境界,所有的滋味都是你的心态、品味、格局赋予它的……人的品味不到,如何品酒?

天命之年,对于喝酒这件事才略懂,迟了,但不晚。以后喝酒,人要少,菜要精,酒要慢。慢,是人生一味好药。

所以,要欣然而来,悠然而喝,缓缓而归!

若可以在一起,请好好的在一起

文/夏末

凌晨三点,大雨过后的柏油路反着光。今天,莫奇加班至凌晨三点。

莫奇已经三十岁,去年五月刚刚结婚。我是去参加婚礼的时候是第一次见到这位传说中的军嫂,在陪伴军嫂馨去化妆的时候,我才仔细观察了她。馨生得一副白净的脸蛋,头发披肩,我当天晚上特地在晚上遵循婚庆公司的要求,帮助馨做了面膜。

馨是那种适合过日子的人,当然不会打扮自己,衣服应该都是买的实用型,这样一位处处为家的女孩子如今真是少见,我开玩笑拍了拍莫奇的肩膀,说你小子真有福气,娶到这样一位好老婆。

我看着馨无名指上套上了戒指,听见了莫奇说结婚以后都听老婆的。只是在很多人见证了这对幸福的新人到今日已经没有了当初模样。

和莫奇发豆油,大概知道了他们目前的一些矛盾。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不是感情专家,我只是把故事写下来,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写进来。如果一定要有一个理由的话,我可以说是为了自己婚后好好处理夫妻关系。

馨半夜听见敲门声,去开门的瞬间一股酒气混合着汗臭味直扑而来。以前同种情况不是没有,以前馨也会温柔问一句,老公你今晚喝了多少酒啊?只是这一次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馨随意说了一句,你每次除了喝酒还有什么?还能干什么?整个过程就是这句话,成了导火线,接下来的一系列摔东西都成了这句话的代罪羔羊。馨是哭着出门的,故事的最后我也没再过问。

身边的朋友陆陆续续结婚,婚后的生活也似乎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因为我也收到了一些好友的诉苦和求助,他们也总以为,看的书多,那么一定懂得的道理就多。我也每次都会把自己看到的一套说辞用来开导朋友,他们也总会一句谢谢,说自己看开了,也豁然开朗。只是怎么会因为这几句书上的内容而真的就豁然开朗,正所谓看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自己在想,我如果是馨是怎么做?

我不是一个乐于接受亲人喝酒的女孩子,可能从来自己对酒精不感冒,也不太愿意身边的人去酗酒,真的只是因为喝酒同吸烟一样,伤身体。我不久前也因为他喝酒而闷闷不乐好几分钟,也会在他出差的时候担心酒喝多了没有人照顾。其实我想馨的本意不是想说那句伤害自尊心的话。只是因为看到那么晚自己的老公还要开车回家而担心吧。

莫奇说到当时因为压力过大,自己的想发本身也就有些问题。

两个人之间的问题其实真的不存在什么赌气问题,我自身而言,我是喜欢那种安安静静的生活状态,不吵闹,不过分的去纠结,实在是太累。我亲故都说我是和平的一派。我不知道这个是对我的褒奖,还是对我自己无力的讽刺。总之我还是喜欢两个人都可以忍让一点,尽量不要因为吵架发展到摔东西的这一步。对我来说是挺恐怖的一件事,更别说因为口角之争上升到打人的地步。

每一段潮湿惨绿的青春期,应该都会冲动。但是冲动之后是会有理智的吧。

如果两人都冲动,至少有一方相对不冲动吧。

如果两人都要强,至少有一方要相对忍让吧。

如果两人都爱闹,至少有一方要相对沉默吧。

若可以在一起,请好好的在一起。

小霞

文/寒风

认识小霞是在去年。

小霞是在去年五六月份到学校的的,比我小两届,--在职校一个学期算一届。算是学妹,长得很漂亮,特别明显的标志是在她的上腭沟壑处有一颗黑痣,这使得我对她的印象很深刻。小霞的年纪恐怕比我小上两三岁,但衣着上却比我潮流的多--现在的小女生都赶潮。她喜欢浓妆艳抹,奇装异服,把一张稚气的脸画的五彩斑斓,妖气十足,倘放在神话中,那便又是一个勾引唐僧的妖精。她爱化妆,但是化妆的技术却不行,鼻梁旁边常见一堆堆白垢,仿佛手指甲一弹便能掉了一地一般;眼皮化得闪闪发亮,青绿色的。只要一眨眼,那绿色便带着亮,闪晶晶的。

小霞很开放,成天和一群朋友姐妹兄弟打打闹闹,有时也会打打架、抽抽烟、喝喝酒。若放在中学,这种女生可就是问题少女,但在职校却没有什么问题少女少男的事,全校一大片全会打架、抽烟、喝酒,所以小霞只能算个普通的女孩。--在职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因为没考上高中,年纪还小所以就被父母送到学校里来,学校又管不动,于是习惯自由自在没有约束的青年们便更加的放肆,经常肆无忌惮的打架、抽烟、喝酒,这都不是新鲜事。

我在职校两年所体会到的和看到的都是谁比谁势力更大,谁比谁认识的人多,谁比谁的兄弟多,谁比谁能抽能喝。小霞只是这许多人中的一个,我也只是这许多人中的一个,所以我们都是普通的人,就好比世间一粒沙一尘埃,随风飘摇,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我和小霞没有感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让人辛酸泪下的片段,和其他朋友一样,我们也是在酒桌上认识的。

九月份吧!兴许是八月份,有一回我回到家,有兄弟鼓动说让我带几瓶家乡酒到匀城去喝,于是便带了三大瓶土酒上去,大概有七八斤酒。当天晚上是星期六,有兄弟又鼓动说叫上几个女生一起才有意思,几个老屁眼喝没劲。于是便邀请了本专业的三个女生和一个姓杨的女生,还有一个是和杨玩的很好的女孩子,那就是小霞。男生有谁我就记不清楚了,总之一共十多人,我们在学校门口的小饭店摆了一大桌,一开始倒还有些拘谨,喝了一两杯过后便来了兴趣。我们那个时候喝酒全不知道什么品之类的,简直就是狂。酒过三巡,有猜拳的猜拳,吹牛的吹牛,呕吐的呕吐,稀里哗啦、一塌糊涂。剩下的都是些酒鬼酒徒,压根就没事。我以前是不喝酒的,可到了职校之后学会了喝酒,并且也学会了抽烟,酒量和烟瘾不知不觉大了许多,在剩下的人群中也有我一个。

杨喝得意乱情迷,开始失去控制而投怀送抱。道道是我同乡,人长的帅嘴又甜,那天晚上便把杨给吃了,第二天笑嘻嘻来寝室递给我一只烟,哼哼着累。我在心里把他娘连他外婆大骂了一顿,终于骂出口,你狗日的搞事了还来这里瞎哼哼。他很冤枉的说,没有,昨天晚上出事情了。我心想当然出了,你都把别人吃了,这还不是事么?可是他却说出了后面一句,对我像是晴空霹雳,小霞出车祸了。

小霞出车祸了,我一开始是很不相信的,但是看他那认真的表情我不得不相信。

小霞就躺在四一四医院里,我看到她的时候已是面目全非,原本漂亮白净的脸那时却是血迹斑斑。她看到我和杨,微微闭着的眼睛开始湿润,眼角溢出泪来。我看在眼里,心中顿时产生一种深深的罪恶感,一种难以原谅的自责。我转身到厕所,抽出烟来吸,狠狠抽自己两巴掌,蹲下身子满心的悔恨。

我依然记得那天喝酒的晚上,小霞扬言说谁要是能把她喝倒那她晚上就是谁的人。我很不喜欢这样子,我一直在寻找一份刻骨的爱恋,虽未如愿过,后来喜欢上一个女孩,却是苦相思罢。但我还没有堕落到把女孩子喝倒然后就要别人做我的人的地步,却还是附和说,我喝倒你你就是我的人咯!她答应着,于是我们干了两杯,我说我不行了,其实只是一种推脱。我离开酒桌去另外一家饭店和另外一群朋友拼啤酒,当我回来的时候老板已经收拾桌子,小霞也不知道去了哪里,一场酒会结束了。

我和小霞完全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的两个人,永远不可能走在一起,况且我心里装着另外一个人,我的心的空间只有那么大,哪里还容得下其他的女孩呢?

小霞住院期间我只去看过她两次,第一次产生极大的罪恶感后再不敢去看她,生怕触景生情,心中遭受罪恶的折磨。最后一次是她快要出院的前期,当我去看她的时候她竟能在楼梯口抽起烟来,我看着她,和第一次一样只是沉默,心中有一点欣慰,有一点心疼。

后来小霞就出院回家养伤,这期间我们也用QQ聊了几次,可都是无关痛痒的事情,只是问她伤好得如何之类的,话语很少。

故事到这里应该结束了,但是她的一条信息完全打乱了我的生活。

那是我在上课的时候--现在我已经记不清是否在上课,总之不是周末。她发了一条让我心酸的信息,她说“他不要我了”.我顿时的心情很沉重很沉重,心中疼痛不已。我知道她口中的他是谁。我没有安慰她,却连想都没想就回她“他不要你我要你”.我知道她很不好过,我宁愿撒一个天大的谎来弥补我的罪恶,也为了让她好受一点。她问我“我现在已经毁容了,你还要我么?”我还是毫不犹豫的说“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我都要你”.

就算有一天她甩开我而去我也没有怨言,就算遭到非议我也不后悔。只要在她最难过悲伤的时候我能让她过得好一点,那做什么我都甘愿,不为理想中的完美爱情,只为安抚一颗受伤的心灵。果真,她终于没有毁容;果真,她终于还是把我甩开。又恢复到以前疯狂的生活,打架抽烟喝酒,无所不为。我却自那以后酒量降了许多,也不再疯狂的去喝酒,因为每次碰到酒心里那种罪恶感便像泉眼一般涌上心头。

二零一三年二月二十日于匀城北

--寒风

周末

下午得知要去洪泽开例会,两周一次,恩,好事又摊到我头上了,这该死的企业资源规划,什么事都找上我了,可惜不会分身。什么事都做,什么都做不精,也好,算是面面俱到了。

晚上在洪泽吃的饭,没和领导坐一桌,没喝酒。很早就吃完了,钻到车里等喝酒的同事,估计他们吃了要2个多小时才结束,晚上一个人觉得好落寞,心里空荡荡的,有什么事都没有人说,上了手机QQ,对着傻月的另一个号发着呆,她不会上这个号的,我明白。于是把糟糕的心情对着这个号胡乱的说了一通,又开始2了。

回到家已经10点半了,又是周末,不知道明天会不会下雨,早上6点半要去训练……我的懒觉啊。

总之,继续加油吧!傻月你还好吗?

陪女婿喝酒

文/陈春鸣

晚上七点多了,我戴着口罩,在小区院子里漫步,等女婿下班回来陪他喝酒。湛蓝的天空没有星星,与清静的空间、洁净的地面格外相配,周身的舒适感,绝对是少有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忙碌,我退休两年多了,几代人住在一层楼面,吃饭聚在一起。我只要不去外面应酬饭局,习惯于等孩子下班回来了再吃饭,就像以往我妈妈等我下班回来一样。

老实说,我在家里基本不喝酒。这倒不是顺应“一人不喝酒,二人不赌钱”的老话约束。而是确实没酒瘾,小酒量。

一天天逼近,快过年了,家里人张罗着佳节之际,团圆娱乐的景点选择及食谱设计。女婿不像往年的兴致,还不停地给我们泼凉水,嘀咕着,别出去了吧,多买些菜就在家里待着最好。

女婿是宜昌人,那些日子,他时不时地在家里说,老家及武汉等地的亲戚和同学来信息了,那边闹像非典那样的流行病了,好像蛮厉害的。我们起初都没把女婿的嘀咕当回事,对女婿的心情变化也没太在意。

除夕前一两天,多种信息压满了手机,灌满了耳朵,女婿也接到了单位待命值班的指令。

接下来,迅疾我们这个长江与运河交汇的城市,和全国差不多所有城市一样,防疫抗疫的气氛笼罩着每个角落和男女老少每个人的心里。

女婿的休假中断了,初二起就开始上班。他们单位在新区,离家有20多公里。他是单位的办公室主任,要考虑和执行落实的事情多,我听到他为买到批量的口罩就打了不少电话。这几天,他们单位两手抓了,女婿下班到家都要在新闻联播结束以后,我不依不饶地等待。

帮不上女婿工作上的忙,就在心理上多抚慰。他早出晚归,我们就在晚餐上,多往湖北及宜昌口味上靠,“黄骨头汤”“酱骨头煲”“鸳鸯火锅”等轮番上阵,不大上锅台的女儿更是当起了主厨。

我的主要任务是陪女婿喝酒。

女婿的酒量不如我,我们用二两的酒壶,一人一壶,他喝不完的,我帮他带点。

适当喝点白酒是好事,看到过好几个城市的防疫抗疫指挥部对市民居家防疫的要求中都有如此提示。其实,喝酒也是形式,彼此唠唠,释放包括恐惧、不安、牵挂等在内的各种压力,倾诉对湖北对宜昌的情感。

我们家跟湖北有着独特的渊源。解放前,我的祖父是长江远洋轮上的船工,长年往返于重庆到武汉的江面,父亲为谋生,16岁就拖着残疾的腿,独自在宜昌天成酱园学徒。2011年清明前后,我陪父亲专门去宜昌红星路附近的老街巷,寻找关心帮助过父亲的好心人。

后来,女婿来到我们家,我父亲知道他是宜昌人,打一开始就多了一份欢喜。

女婿家是大家庭,叔叔姑姑舅舅加起来,人数超过部队的一个班。平时没啥,这档口女婿牵肠挂肚的人和事都冒了出来。最惦念的是在葛洲坝集团工作的堂妹夫妇。堂妹去年国庆节结婚,堂妹夫老家在武汉,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夫妇俩早早地就攒下了回武汉过年的假期。本是很愉快的事,赶上了这场灾难。到现在,夫妇俩还困在武汉,不知何时能回葛洲坝集团上班。

人心都是肉长的,民族情、同胞情,在这次举国一致的不见硝烟的全民战争中,又一次彰显。

我和女婿边喝边聊,交谈着眼前天下人都在关心的大事,抒发着老百姓的家国情怀。

父亲的酒话

文/汤飞

父亲年纪不大,早年爱好烟酒,后来好不容易戒了烟,但酒杯却从来没有空过。无论家人如何劝说,每天在晚饭桌上,他依然慢悠悠地拧开酒瓶,倒上一杯,津津有味地品起来。哪怕没有下酒菜,也会就着花生米喝上两口。

因为父亲慢条斯理的自斟自饮,一顿饭总要花些时间。喝酒后,他特别能聊。偶尔,我和妹妹听得不耐烦,便嘟囔一句“爸爸又开始说酒话了”,装作很忙的样子走开,看动画片去了。

小时候,父亲自然最重视我们的成绩,读书的重要性是百说不厌的酒后话题。

年幼的我们在父亲的酒话里一天天成长,小学、中学、大学,学业一路延伸。那些听了无数遍的话,起初全然不懂,继而似懂非懂,然后懂了一些,等真正领会其中意味,我们发现父亲老了。在某个黄昏的饭桌旁,我从昏黄的灯光下蓦然发现父亲的双鬓有了白发的痕迹。

终于长大了,投身到外面的花花世界,仍然没能摆脱父亲的酒话。父亲的电话总会在下班后的某个时间打过来。电话的内容一成不变:下班了没有?忙不忙?累不累?吃饭了吗?吃的啥?然后说:“钱挣多挣少不要紧,自己把身体照顾好。千万记住要坚持吃早饭,不然容易得胃病。钱是挣出来的不是抠出来的,如果不够花,就跟我说。”

待他说罢,我问:“爸,你今天又喝酒了吧?”他一愣,反问:“你怎么知道?”我笑而不语,这套路从小到大熟悉过无数次,焉能不知。

过了一段时间,我才感觉到,父亲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我们的成绩悄然转换成健康。这是一个父亲对于孩子最低的要求和最高的期望吧。

现在夜深人静,我一个人坐在窗前细细打捞这些散落在记忆深处的父亲的酒话,很奇怪,居然闻不到一丝丝酒气。怎么会这样?我的思绪在过去现在来回穿梭,似乎明白了究竟:那些所谓的“酒话”,实际上没有一点酒气,它们不过是借着酒的伪装和盘托出,更显得随意和流畅。没喝酒的父亲并不多话,他想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悟得的道理告诉我们,可又不希望庄重而生硬,于是传道的时间定在酒后,地点是饭桌上。他说得滔滔不绝,我们听得索然无味,可总算记住不少。

因此,现在只要有这样的机会,我都倍加珍惜。然而,父亲照常喝酒,话却越来越少,往往三言两语便说完。

随着年岁的增长,父亲的身体健康成为我们子女最关心的问题。他的字儿写得特别好,我打算请他题一幅字:少喝酒,多说话。裱起来挂在饭桌对面的墙壁上,每天晚饭前,请他看一看。

再说“劝酒”

文/黄自华

关于劝酒源起,暂无法考证。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好客,唯恐怠慢了客人,所以拼命将酒这个好东西殷勤地献给他们,并且要亲眼看着他们喝进肚里才放心。

国人劝酒方式可梳理为“文敬”和“武敬”。“文敬”即较为斯文地请大家饮酒。比如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第一次敬酒。这时,宾主都起立,主人先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可以随意喝。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武敬”,顾名思义,要采取强制措施了。比如,规定酒杯一定要见底,一杯对一杯等等。武敬通常是在“热身”以后,气氛逐渐热烈起来,饮酒者的神经都兴奋起来时进行的。武敬还可以采取“罚酒”的手段,这是中国人“劝酒”的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也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迟到者的“罚酒三杯”;传统的还有击鼓传花,花落谁家谁喝;豪放些的,猜枚划拳、掷骰子,令人感觉不是在斗酒,是在赌酒。

还有一些穿插在两种敬酒方法之间的方式,如“对敬”,可没有“对影成三人”的优雅,而是你一杯,我一杯,看谁先趴下。如“回敬”,被人敬酒,一定要“礼尚往来”一番。还有“代饮”,自己喝不了,找个能人帮忙。总之,要想方设法把饮品弄到别人肚里去,就算大功告成。

对国人的劝酒习惯,西方人总是无法理解,因为他们常常只在家里或酒吧里喝酒——如果需要喝很多酒的话,常常是由于兴奋、沮丧或沉迷于酒精,而餐馆只是填饱肚子或浪漫约会的地方——这时候只需一点点红酒就行了。西方人喝酒尊重他人,喝酒完全是个人的事,他们不会勉强别人喝。但在中国,人们在餐桌上,喝酒似乎比吃饭更重要。

还有一点我始终不明白:到底中国人认为喝酒是有益还是有害呢?如果有益,为什么自己总避免多喝?要是有害,为什么要拼命给朋友或领导劝酒,非把他们灌醉?我也听到有人说:“我也很讨厌这样,但这是中国的酒文化。”这真是传统酒文化?

其实,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也可以寻找到饮酒之道:饮酒戒强劝,更不必赌气争胜,而要量力而为,有礼有节。张潮在《酒社刍吉》小引中说:“饮酒之人,有三种,其善饮者不待劝,其绝饮者不能劝。惟有一种能饮而故不饮者宜用劝,然能饮而故不饮,彼先已自欺矣,吾亦何为劝之哉……惟当率喜称量而饮,人我皆不须劝。”能喝的不必劝,不能喝者不该劝,能喝而不喝者不真诚,不值得劝,总之就是不用劝酒了。我们可千万别忘了古人的规劝!

笑谈喝酒

文/华领秀

打出这几个字的时候,我忍不住的笑了——因为我实在不会喝酒,偶尔陪几个好友小啜一杯,也不过是东施效颦,没有呛着、没有醉倒而已,实在没有资格谈“喝酒”。

可我又是极喜欢喝那么一丁点的,微醺,半醉不醉之间,看似清醒却有点糊涂了,心里头放下了好多东西,心可以变得很轻很轻,似要飞起来那样畅快。而和好友把酒言欢的感觉也是极好的,温馨、喜悦、真实,感受到生命的蓬勃。这样的美好我只愿和一些相熟的或者臭味相投的人共享,所以我喝酒的次数用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

跟老公那时候,我有好几次是醉得不省人事。都是挑他上班的时候,我一个人在住处想事情,想得苦海泛滥不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头脑发热就开始喝酒,学人家“一醉解千愁”,可结果是越喝越愁,越愁就越哭,越哭越往嘴里灌,直至醉倒在床上。宿醉的痛苦我是毕生难忘,在这之后,我就没有再喝醉过。现在也偶尔和老公一边小啜啤酒,一边看电影或者聊天,可再也回不去年少轻狂、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代。

很多人都以为,做业务的都能喝酒。可我的酒量却是极差,并且防备心特强,和客户一起吃饭我从不饮酒。以“酒精过敏、一滴即醉、醉了会发酒疯”等等烂借口去抵挡,可能人家看我一副老实相,确实不像是会喝酒的人,也就没有勉强过我。我不明白有些人在酒桌上大口大口的灌着白酒有什么意思,一则伤身体,二则没形象,三则浪费了一大桌的食物。所以我每次都看不惯,只好忍气吞声的大口吃菜,想着这样好歹是吃到肚子里了,浪费也就少了一点。于是,我好心肠导致的结果是,体重一路飙升。想我也才158的个子,体重112斤,身形开始打横生长有多难看?

于是我下定决心减肥。订了个营养套餐,被告之晚餐必须得吃他们那玩意,不能吃其他东西,并且严禁喝酒,不然没有任何效果!好吧,算你狠,我戒酒了还不行么?趁着年纪不大,为了美,咱啥苦都能忍!在说说上,写上自己最近不能喝酒云云,于是好友们恶作剧的邀请我喝美酒。其实我是个外冷内热的人,极看重和朋友们之间的情谊,和他们呆在一起也很欢喜,所以酒虫子常会出来作怪,他们这是刺果果的引诱我啊,太可恶了!绝对不能让坏人得逞,我忍、忍、忍!

喝酒我得看人物、地点、时间,哪一点我看着不爽,喝起来也就没滋没味。其实说穿了就是看氛围吧。我最喜欢的是,在大雪纷飞的冬天,邀上三五知己,围着暖炉,一壶暖酒,几个小菜,天马行空的闲谈,酒入愁肠,嘻嘻哈哈的笑声在屋内萦绕,豪情万丈的情怀溢满心中,诗意十足……酒在这样的氛围的熏陶下,才不会辱没“琼浆玉液”这个词。

古人喝酒喝出了离愁,喝出情谊,喝出了豪情;现代人喝酒,往往是出于各种目的,杯来盏往之中深藏了谄媚的虚伪,丑态百出之后,喝出了脂肪肝、酒精肝,让人感叹!

华领秀QQ:826945655

醉酒之痛,何时方休

文/简单方快乐

我醉了!好久没体验,也很少体验的醉酒感觉是那样的真切,又是那样的难受……

记得很小的时候,有两次关于父亲酒醉误事的事情至今都历历在目(一次是,一位客人在我家喝醉后倒在别人家后檐沟里,差点卡死;一次是一位客人在我家喝醉后,他逮的小猪跑了,父亲应是叫母亲去找回来。黄昏的村头,是母亲那无助的奔走和没有止尽的泪流!);也曾记得父亲从小就对我灌输的敬人原则:让客人把酒喝好,好到踉踉跄跄,几欲晕倒,甚至呕吐不止才叫好。而且,他认为这样才能交流感情,表达深意。而我,出社会后,恰恰没能继承父亲的言传身教,以喝酒表达情意。倒是经常在饭桌上驳斥别人的劝酒令,也曾惹得别人不快。但时间久了,大家就都知道我不胜酒力,且又不以喝酒论情谊深浅的信条。

过去,我半年能醉一回就算多了,现在好像醉酒的频率稍高一些,似乎自己也开始接受“感情深,一口闷”的说法与做法。是啊,自杜康酿酒以来,多少英雄豪杰豪饮千杯为知己,痛饮数斛壮胆气;多少红颜女子也因各色缘由喝得粉面桃花,娇俏妩媚。何况一个小小而又平凡的我,又怎架得住汹涌的喝酒浪潮?抵御得住国人延续数千年的饮酒遗风?

也是,酒好像总伴随着情!豪情时痛饮千杯似乎没大碍;悲情时却能滴酒醉人!酒,成全了多少人和事;酒,也坏了,甚至毁了多少人和事。酒本无罪,只是有时人们喝酒的理由不对,宣泄的方式不妥,把握的尺度不够……酒本无心,有心的是人们饮酒时各自不同的心情啊。

为友情喝,为爱情喝,为亲情喝,人们就带着各种心情从古喝到今。我本是豪情之人,但却不是豪饮之士,海量之人。自因各种原因喝酒以来,几度微醺,几度大醉。每每想起喝醉后翻江倒海,肝肠几欲吐出,苦胆快要出腔的感觉,都会让人闻酒色变,谈酒胆寒。而每醉一回,也好似大病一场,好久恢复不了元气。每次醉酒后,都会在心里暗下决心,以后喝酒一定要挺住,把住。可到了自己都觉得不喝不足以表情达意的时候,也就又顾不得太多,直到再次体验醉酒之痛!

我不爱喝酒,但何时我能不喝酒,别人也能接受我不喝酒呢?唉,醉酒之痛,何时方休?

人在酒局

文/雪泥鸿爪xnhz

昨晚应酬,经不起别人的激将,多喝了二两,诱发了痛风和鼻炎,一夜不得安宁。清晨起来,心下十分懊恼,我怎么就不会对人说“不”呢!

其实,我下定决心戒酒已经很长时间了,就因为喝酒容易诱发我原有的疾病——痛风与鼻炎。每当痛风来临,那种疼痛感那才叫难受,简直是生不如死;而鼻炎的发作,总让人得不到片刻安宁。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酒精就是诱发痛风与鼻炎的主要原因。于是,我决定戒酒。在不喝酒的日子里,我基本上是好人一个,恬淡而充实。

其实我也是不喜欢喝酒的。喝酒除了习惯性的诱发自己的痛风和鼻炎,还容易让人血压升高与呼吸困难。每一次酒后,我都不敢安然入睡,也不能安然入睡。我担心,一旦睡去之后,我会因之而停止了呼吸。于是,每一次酒后,我都会通宵达旦的游戏,或极度的糟蹋自己,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

其实,我几乎是戒酒成功了的。因为我没有酒瘾,一个人在家我从来不喝酒,那怕是清明时节的祭酒,我都会做到滴酒不沾。我的喝酒从来都是被动的,或者说是不得不喝的。比如,上司来指导工作,我认为那是必须喝的,不仅要喝,而且还要殷勤主动。否则,会被上司认为你不适合当领导;下基层走进老百姓家,那更得喝酒,老百姓的事很多时候都是在酒桌上解决的,再说,与老百姓交杯换盏,才显得与群众打成一片嘛;自己在家或在酒店请客,作为主人,那也是必须喝酒的。所谓“主不饮,客不喝”,只有你带头喝了酒,才能掀起酒桌上的气氛;多年的老朋友老同学偶然相聚,那更得喝酒。在同学与朋友心目中,你以前可是酒场上的一员猛将,这次突然不喝,是不是身居高位就瞧不起人了,或者活在人下就从此沉默了……总之,一个不喝酒的人,那一定是个没趣的人。单位的应酬从此没你的名单,你已变得可有可无;同学与朋友之间的聚会从此也不再给你打电话,反正你去了也只是一件摆设;亲戚朋友也不喜欢到府上拜访,认为去了你家也没多大意趣;职务升迁也没人再提起你,领导们都认为你的性格不适合带领一班人……一个不喝酒的人,就是有性格缺陷的人,世人都那么认为。于是,刚戒了一段时间的酒,经不住别人的激将,又端起了酒杯。戒酒从此宣告失败!恶性循环从此生生不息。

其实,不喝酒的大有人在,但用到自己的身上,为什么就不灵了呢!仔细想来,那还是自己思想作怪,自己的性格一直都是活在别人眼光里的。一个不喝酒的人,未必就当不起领导,未必就没有朋友,未必就做不好主人,未必就没有了情趣……戒酒不成,只能说你有人格缺陷。

在酒桌上你可以不喝酒,但一定不要因此而把自己当局外人。以茶当酒或以饮料当酒,你一样可以在酒桌上谈笑风生,幽默趣味。

在酒局开始前,你可以直陈自己身体欠佳,正在用药——当然,这种伎俩不能第二次用在同一人身上,否则别人会认为你不喝酒只是托词。人们,总是喜欢怜恤一个病人。

当主人时,你甚至可以找一个饮酒的人以你主人的身份去行使职权,这种做法有时会收到奇效。代你的人会因为你的重托而积极履职,客人也会因为人的良苦用心而感同身受。

当然,戒酒的最好办法就是远离酒局,远离人情漩涡这是非之地。

否则,因饮酒而得了痛风与鼻炎,难受是你的,别人什么也没有。

遗憾

文/一剪梅

一些东西,随着时间,我逐渐地忘记了,包括曾经以为痛彻心骨的,也忘记了,或许那事本身就没有那么重要。

可是,这两天看一本书,书中的一个主人公喜欢读书,是个图书销售,她对酒有独特的感受。看着,感动着,许多记忆也复活了。

酒,我是有记忆的。第一次喝酒是在学校,可都是啤酒,和朋友在一起,从来没有酒醉的时候。工作了,一次一个人吃饭喝酒,仅仅一瓶啤酒,我走路就如同踩在云端,且两脸彤红,很想睡觉。可之后又被同事拉去相亲,一年后就结婚生子两年后离婚,很痛苦的一段日子,实在熬不住了,如果看书也不能帮我度日,就一个人买酒喝酒。

突然有一天,眼眶像是给谁打了一拳,木木的疼,第二天,第三天的早上,右眼模糊,吃中午饭走路都成了问题,下午四点钟,头开始不能左右转动。恐惧全部攫住了我,好在有家人的陪伴,尤其是我的姐姐,我走出了那段失明的日子。

此后,隔断时间,我会小喝一番。直到遇见了科,他说我的病属于免役系统的问题,刺激性的东西不能碰,比如大蒜比如酒,你以后不能喝了,就算是为着孩子,你一点都不要碰!

所以,大概有五六年了吧,我再也没喝过酒,即使很怀念喝酒的味道和感觉,我不会再喝了。不能喝酒算是我的一件憾事。

还有一件,我不能碰凉水,即使是在酷暑天,我一碰就走路障碍。起初我不相信,可有一次在漂流之后,衣服湿透了,回家立刻就出问题了。然而,我是那么爱水,喜欢被水冲涮的感觉,也想游泳,可都不得不停止。记得一次好不容易去了海边,别人都在浅滩嬉戏玩水,而我只能看着。科看着不忍,在漂流的时候,给我买件一次性的雨衣披上才让我过了一把玩水的瘾。虽不能酣畅淋漓,可依然感谢他,他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且有很多问题,可能让我安心这就足矣,谁的人生能是十全十美的呢?

所以,不能嬉水,又是一憾事!

当然,生活中的憾事不仅仅是着两样,还有很多,可是我都要把它们存放在心里吗?那样岂不是让自己太沉重,让别人太压抑。因此,生活中的遗憾,许多我选择遗忘,或者密封,或许很多年之后,可能是杯佳酿。

酒香之乐

文/吴从惠

好久没喝酒了,酒虫子又在挠。

我其实算不上有酒瘾,一个人从不端杯。酒量也不大,估算在三五两之间,看气氛,受用的是那种气氛。那种酒酣耳热之后的絮叨,那海阔天空胡吹慢侃的气场。

有人说酒量大小取决于遗传,有点道理。但我父母似乎不怎么喝酒呀。反观我几个兄弟,又确实都还有点酒量,反证遗传的理由。

什么时候学会喝酒的?没有记忆。从小就喜欢喝妈妈酿的糯米甜酒。有时,偷偷用碗装来吃,原汁原味喝,连水都不兑。过年走亲戚,最喜用甜酒泡团馓,吃饱了啥也不吃了。可惜这种美味不是总有,过年才可尝到。

参加工作后有了收入,终于可以享受饮酒的乐趣了。那是个离县城约4公里的中学。那会,隔三差五会停电。乡下的夜是宁静的,也是无聊的,没别的娱乐,好在有一档子年龄相仿气味相投的老师。于是,轮流做东,到校内代销店买一瓶白酒,多是五加白或莲花白,偶尔也喝竹叶青。再加点饼干兰花根之类,两三个人,边喝边扯。直扯到月牙西沉,蛙声四起,天柱山上的枭鸟哀嚎才散伙。也没人扶,自己摸索着走回亭子间。

再后来换了单位,生活宽裕不少,喝酒机会便多了起来。黄的红的白的,一一登场。但有几年,有“喝坏了党风喝坏胃,喝得夫妻背靠背”的情况。有时,陪接待,一餐喝几个地方,手指扣吐,哇哇哇,然后继续喝。喝酒成了任务,乐子也就没了。

好在这股歪风得以迅雷制止,不然生出多少悲剧!

离开酒场多年,又开始慢慢怀念有酒喝的岁月。刚好结识一帮志趣相投的群友,恰好又是战友酒友,这会喝的就全是开心酒幸福酒了。

每次喝酒都要吟诗以志纪念。《桂村下》:“寂寂深涧夕阳斜,微微风来落楝花,几个好友桂树下。三杯两盏农家酒,浓情蜜意波波家,清风明月不输他。”《东江农家摘枇杷》:“山头白云飘渺,湖中艄公橹摇,篱笆院落蜀葵高。鸡飞犬吠叫,今有贵客到。三五好友聚闹,豪气直逼云霄。手捧枇杷争夸耀。酒醒笙歌处,与君乐逍遥。”

我这位摄友酒友恰又是位钓鱼高手。每当上手野生东江翘嘴巴鱼,不忘电话告知。“老班长,又上鱼了,搞两杯?”我一般都会欣然应允,免不了又是觥筹交错,偶尔“刀光剑影”不亦乐乎。

喝酒,其实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是一种心灵的解压。人爱上的不是酒,而是端起酒杯的瞬间,将心事一点点地融入酒中的感受。喝下的是开心,是愉悦,是回忆,是欣慰,是一些想念和一些欲说还休的故事。把成熟和祝福都融入杯里,我干了,你随意!

现在又有一阵子没接到酒友的电话通知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非常想念。

年 是酒酿的

文/兰草ygl

年,是酒酿的,这话有失偏颇,但我一直这样认为。

远古的时候,雨水淋湿了采集的野果,天长日久发了酵,散发出一股独特的怪香。后来人们有意识地让这种经过自然浸泡的怪香流传,于是就发明了酒。

关于酒的记载始于西周。从《齐民要术》、《酒经》、 《天工开物》等有关酒的代表作中能寻觅到酒文化的历史进程。

年,是365天中最隆重的节日。《史记》中称正月初一为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一年伊始,古人常要举行朝贺,人们就是从酒中尝出了鲜活,想唱,想眺,想哭,想笑,使迎神祭祖、占卜气候、祈求丰收等各种娱乐尽情尽兴。

所以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了人的文化活动便有了酒,有了酒,年就越发热烈、火爆。记得我小时候,过年常常喜欢去隔壁老张家,他家的年过得像模像样,完全浸泡在酒里。老张头一辈子喝了多少酒,自己也无法说清楚,按张大娘的说法,他挣那点钱除了填饱家人的肚子全都捐给酒厂了。和我年龄相仿的小华,时常拎着小酒瓶子给父亲打酒,过年打酒的家什换成了桶。

他们家的年饭也特别热闹,一家人不时举杯同饮,酒让家人的话题格外亲切。借着酒兴,饭桌一推又支起麻将。看着他们说说笑笑的热闹劲儿,我心里都跟着高兴。

过去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吃大喝是生活的奢侈品,只有到了年才能痛痛快快地享受。如今人们对年的兴奋点早已转移了,但绝少不了酒的助兴。

喝酒和吃饭差不多,到啥时说啥话。穷时散装酒、杂牌酒,什么酒都行,有酒喝就不错了。富了、阔了,就换成了瓶酒、名牌酒。酒的变迁,年的餐桌是面镜子,说到位是社会的变迁的结果。

当然这种变迁有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好像就在屈指瞬间,因为啤酒批发要比市场价格便宜,有的单位就开着车一箱一箱地给职工送啤酒,过完年再将喝空的啤酒瓶收回来退给厂家。

过去一到年,饭店、酒楼的门早早地关闭了,有的直到正月十五,辛苦了一年的伙计们归心似箭地回家过年去了。再说那时家庭的餐桌上,大多只不过是添了点浑的菜,无论是用公款还是自掏腰包很少有人到饭店摆桌请客。

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做生意的老板们,不仅将饭店、酒楼的门通宵达旦地敞开,还不断推出一道道很有特色的下酒菜。许多家人间、朋友间、同事间的年饭从家挪到饭店,点几道菜,要两瓶酒,边喝边吃边聊,轻轻松松、潇潇洒洒。

酒中有年,年中有酒,酒中有人,人中见心。过年喝酒的名目越来越多。每逢佳节倍思亲,天南地北的亲人汇到一起,喝的是团圆酒;世界又小又大,你有空时他没空,你得闲时他无闲,过年了有约相邀,喝的是感情酒;平时有心攀附和有事相求不好开口,借年的喜庆倾吐真言实情,喝的是醉翁之意酒。

酒有度又无度,喝酒的人心态千变万化。酒是沟通人与人、心与心的溶液,所以有人醉了不服醉,舍命陪君子。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你信也好,不信也好,反正喜欢喝酒的人,过年买穿的用的一省再省,买酒却从不吝啬。

酒的市场有形又无形,酒的价格一涨再涨。可一到过年,大大小小的商店里,酒的生意特别火。杂牌的、名牌的;中国的、外国的;低度的、高度的;陈年的、新酿的,各种各样的香槟酒、果酒、啤酒、白酒,一次排开,像个酒的博览会。在酒一进一出的买卖过程中,老板们的心也像酒一样香甜。

喝酒的人不一定买酒,买酒的人也不一定自己喝,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孝敬长辈,忘不了酒,成家立业的孩子过年回家带瓶酒,老人就会觉得在这个世上还是血浓于酒;亲戚走动,忘不了酒,平时很少有时间来往,过年送瓶酒,一股亲情暖在心头;朋友交流,忘不了酒,大事小情常麻烦,过年送瓶酒,似乎尝还了一年的人情债,酒有价而情无价。

正是这种流动的酒的飘香,把年味搅得浓浓的。酒中有文化,酒中有品味。或许正因为如此,尽管我不胜酒力,喝口酒就腾云驾雾似的难以招架,但我却喜欢交没有眼泪却有酒的女友。去年过年,她约我作客,餐桌上我一次次地欣赏她那纤细的夹在一群男人中举杯的手,觉得她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昂扬义气。

女友说是酒让她忘记了性别、忘记了眼泪、忘记了年龄,因为女人是在男人的世界里闯天下。酒给了她敢爱敢恨的刚烈的性格,于是便有了许多让人感动也让人悲伤的故事。去年整个一个年,我的话题一直没有离开她和她的酒。酒为人生增添了独特的情韵,也为年的氛围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年在选择酒的同时,酒也在选择年。去年的酒为今年的酒铺垫,明年的酒又在今年的酒中升华。酒由荒蛮到文明、由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到多元。年的欢愉和喜庆也在酒香中让人品味出生活的甜美和幸福。

酒的发展史,实则是年的变革史。酒借年身价百倍,年因酒而情趣盎然。

别把自己吃“没”了

文/谢玉荣

算算离开家乡的日子,来深圳转眼已半年有余了。往事如过眼云烟,好些却挥之不去。

回想起在家乡的几年时光中,目睹身边的好些朋友,活生生的,从彼此亲密的交往圈中突然消失,心中不禁生起无限凄凉,有不舍的思念,有留恋的情怀,更多的就是无奈的感慨。

林,是一南杂店的老板。四十多岁,肥肥胖胖的,壮实得象头牛,但有高血压。我上下班都要经过他店门口,闲时常坐一起聊天,很谈得来的。他爱喝酒,虽然血压很高,但他不愿意戒。几乎每餐都要喝两杯烧酒。我们常劝他别喝或少喝点。他却说,人生在世,这不能吃,那不能吃,那活着还有啥意思?!在一个晚上,他和几个朋友在一起喝酒、吃煎米果时,突然剧烈头痛,在送往医院途中,因严重脑溢血,抛下妻子儿女,离世而去。

辉,是我的一亲戚,五十多岁。因彼此住得近,农忙时常请他帮忙干些活。他身体精瘦结实,但有高血压,晚上好打猎,而且他有一异于常人的本能,热天出除了冲过凉后,基本整天不穿鞋。晚上上山打猎也光着脚,踩在满是棘刺的山路上,沙沙作响,叫人听了心里发麻,而他却安然无恙。辉也爱喝酒,来我家帮忙干活时,每餐都会给他倒上一大碗白酒。若是水酒,他要喝上好几大碗。一年清明节,他扫墓回来,晚上族人聚餐,喝得多了些,就先回去睡了。但一直到第二天晌午还没起来,因他平时都起的很早的,所以家人急急推门进去,辉已躺在床上,再也醒不过来。他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去了,没留下一言半语。

田,是我的一个同门兄长,60岁,身体结实得很,但有高血压。他在太阳底下干活从不戴草帽,光着膀子,一身皮肤晒得黝黑,下雨时雨滴都沾不上他的身。兄长很勤快,也爱喝酒,每餐都要喝上一大碗烧酒,说这样干活有劲。在一个下午,他喝了些酒后又出去种菜了,却突然间倒在菜地上,村人把他送回家后,当晚就离开了人世。

童,读小学三年级,父母在外打工,奶奶带着在家念书。奶奶年纪大了,种不了太多的菜,每餐饭都给他煎些麻辣片当菜吃,也常吃快餐面充饥,有时饿了就在学校旁的小店里买些果冻等零食。有天孩子突然就很不舒服,村里的卫生员给看了,开了些药吃后好些。不久又发作,而且更严重了。父母回来把他送进医院检查,诊断是因长期食用垃圾食品,导致肠胃糜烂,最后殃及五脏六腑。几天后,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孩子,在父母的悲泣声中,就这样不幸夭折了。

身边的朋友也常谈起这些事,感叹世事难料,人生苦短,人生如梦埃可我说,要真如梦才好,醒来时就啥都没有发生,你还是你,我还是我,都活生生的、好端端的活在这世上。但他们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他们的悲剧在于没有正确的健康观念,没有管住自己的嘴,就这样糊里糊涂,又明明白白地把自己给吃"没"了。

怀念之余,也颇多感慨,写下这么短短几句,但愿能给活着的朋友,留点什么……

老城的方言

文/王太生

老城的方言,时有几分高古。比如,水嘴。

这年头,但凡与水沾边的词,都有几份贬义。如,水货、水军……“水嘴”,不是自来水的龙头,老城人,指说话不算数的人。

本来,我帮一个人办事,那个人说,太好了!这事拖了好久,直到今天还不曾有空办。你帮我做了,我请你喝酒。后来我把那事办了,那个人再也没有提请喝酒的事。

他大概是嘴上随便说说,早把这件事忘了?凡人是非常在意吃这件事的,倘若食言,必定是耿耿于怀。

其实我并没有把喝酒这件事当回事。做那件事,也是为自已做,但一个人说话也不能太随便,随便说的次数多了,别人会认为他“水嘴”。

还有一个人,请我给他的朋友写文章,文字的质量对他的朋友很重要。他说,麻烦你了,写好了,请你喝酒。后来我文章写好,交给他,那个人和他的朋友,好像忘了说过的话。

我知道那些都是客套话,但客套话也不宜多说。我不是嘴谗,在乎别人请我喝酒,而是反感他的说话“水嘴”,不算数。

老城里的方言,南腔北调,俚和雅,像面,发酵、揉和在一起,有事世洞察的智慧。

喝酒,老城里称吃酒。吃喜酒,就是参加婚礼。有一天在街上遇到张大爷,我说这几天没见,您老上哪儿去啦?老头儿笑咪咪的:“侄子结婚,去吃喜酒了。”

吃喜酒,吃的一个高兴。吃,是慢慢品。喝,有点儿性情、鲁莽。“吃”比“喝”,优雅、斯文多了。

老城居民,有很大一部分,是六百年前的苏州移民,带着吴侬软语的韵脚。比如,睡觉,称为“上苏州”。一个小孩子,在他母亲的怀里睡着了,老人会说这个小把戏“上苏州”了。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迁姑苏阊门一带居民迁徙过长江。悠悠时光里,祖先把对故土的怀念留在梦里,苏州是温柔之乡,“上苏州”,成了上代移民在梦里与故乡相见的机会。

清晨的早茶店,一碗鱼汤面抚慰着老城人的胃。鱼汤面的汤,是用鳝鱼骨熬制。一锅汤熬上三四个小时,汤里的骨髓、胶原蛋白、鱼香鲜,被一股脑儿地调动出来。这时候,就有人走进店里,用吴头楚尾的方言问一句:早茶格曾有呢?店家应答:有了。撒上碧绿的蒜末、胡椒粉,“呼啦呼啦”地吃面,佐一盘五味

干丝。

问一碗面“格曾有”?老城居民的方言,有江南的遗风雅韵。

小把戏,多少带有点老城温热亲昵的地气。“小把戏”是耍把戏的,他们玩得很开心,上树掏鸟蛋,下河摸鱼。滚铁环,耳畔呼呼生风,一去三五里,犹不肯回。我至今记得那种亲切的语境。那时候,我和外公、外婆住在一古旧的砖桥旁边,桥坡很陡,常有拉煤的人,顶着风在吃力地上桥爬坡。这时候,外婆总是先唤我的小名,然后吩咐:“小把戏,去帮人家推一把!”推一把,其实是对那拉煤工人的感情援助。“小把戏”的力气很小,那被帮助着爬上桥顶的人的回头一笑,眼光中包含感激。然后,抹一把脸上的汗,满足地冲下桥去。

“波俏”二字,是说女孩子长得好看,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顾盼生辉。眼角生波,婉转流俏,有江南的烟水气。

甩大袖,是指不做事,不问事,背着手说说话的人,油瓶倒了也不扶,诸事与他无关。大袖,京剧中的水袖,轻歌曼舞,舞动起来,尤其好看,但不实用,看上去看美,只能欣赏,对于穿衣吃饭并不实用。老城里的人,不喜欢甩大袖的人。

老城里的方言,是老城人口头上的活化石。这块二千多年的厚土,随手抓一把语言的沙粒,也有几分文化。

温酒

文/王永清

酒温热了喝,老早就有这个习惯,晋人左思《魏都赋》中就有“冻体流澌,温酎跃波”之句。唐代诗人白居易《问刘十九》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大冬天里,小火炉上置酒温之,既可取暖,又可以热酒驱寒,其乐融融。

将酒温热了喝,应该说是一种健康的饮酒方式,因为温酒不伤脾胃。再者,温热的酒,喝起来更加绵甜可口,可以让人体会到“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的意境。

元朝贾铭在《饮食须知》中说:“凡饮酒宜温”,认为“饮冷酒成手战(颤抖)”。《红楼梦》中也有这方面的描写,宝玉说只爱喝冷酒,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这里说的“烫”其实就是“温”,将盛酒的容器置入热水中,让水来烫热酒。这个过程不生硬,热量在慢慢传递,就像人的好心情,恬淡、随和。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温酒待君归。想想就让人心生暖意,一个温婉的女人,烧好了菜,温着酒,还有一会儿闲暇,或托腮看书,或做女红,等着夫君回来,多惬意、多温馨的一幕!

林清玄要“将月光装在酒壶里,用文火一起温来喝”,这方法太玄太高雅。想起了第一次去爱人家喝酒的情景,喝酒用白瓷小盅,斟酒用酒壶,黄瓷质地,长长的弯曲的嘴,倾出细细的酒线,可以保证斟满小酒杯,又不致溢出来。酒煨过,醇厚,入口暖意肆起。我本来有点喝酒的底子,见酒不烈,就渐渐没了顾忌,开怀畅饮,结果自己把自己放倒了,妻到现在还常拿这事取笑我。

若是黄酒,满满地灌上一壶,放在火塘边温着,渐渐的,酒在壶中“嘘嘘”作响,这时候,将鸡蛋打散冲入酒中,放一些姜丝进去,再根据自己的口味放些红糖。烫好的黄酒劲就小了,一股子暖香,像温良的妇人坐侍在侧,给人一种微醺的感觉。那是一种浅浅的,不着痕迹的醇香柔顺,美滋滋地刺激着你的味觉神经,很轻易地,让你在唇齿间加深了几分对生活的爱恋。

古往今来,把酒喝出豪情的,也不少。《三国演义》中关羽拍马提刀斩华雄于马下,归来“其酒尚温”。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也具英雄豪情。《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动辄叫道:“小二,切几斤熟牛肉,烫一壶好酒”。看来,一个行走江湖的英雄好汉,若一顿不能饮完一壶好洒,是万万不好意思出来混的。

往事越千年,沧海桑田……人们就这么喝着喝着,酒越喝越纯,越喝越香。

第一次喝酒

文/董作华

1976年元宵节,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坐在酒桌前喝酒,也是我最难忘的一次喝酒。难忘的不光是第一次喝酒,而是喝完酒后还拿走了剩下的三两茅台酒。

我1974年8月高中毕业,回村到学校当了教师并担任了村里的团支部书记。那时还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我们村专门选择了地方,盖上当时在村里说是最好的房子,按村民们的说法叫砖瓦到顶的大北屋,设了知青点。我们村当时有知青30余名。我是团支部书记,他们平时的学习和一些集体活动,就都是我来组织,亲眼目睹见证了这些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的好青年。

当时,张店铁路机务段下乡在我村一个叫小敏的女知青,表现特别突出,她除去参加正常的生产劳动外,还积极参加团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给大家读书读报,带头交谈学习和劳动的心得体会等。那时,有个口号喊得很响: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地缺的就是肥料,所以利用夏天草多、高温易腐烂的机会,团支部就组织团员青年,牺牲中午休息时间,义务劳动沤积绿肥。把捡拾的一些牛马粪、收集的粪便污水、割些青草等,拌匀和成泥巴堆成大堆,把外面用锨抹光封闭发酵。这样沤积的绿肥的确很好,但这可是一个又脏又累的苦差使。小敏虽然是女的,但她一次不落地积极参加,都是一到现场鞋子一脱,裤腿一挽,赤脚第一个跳到泥水里。所以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根据她的申请和表现,1975年秋被发展为共青团员。经党支部研究同意,调她到育红班任了幼儿教师。

小敏的父母认为这是村里的领导对他们女儿的照顾,极力要求村领导,借元宵节还不农忙的时节,到她家坐坐以表谢意。这个事情,老书记在党支部会上提出征求意见,大家一致同意去,也可顺便听听知青家长对我们的意见,但不能去多了,一致同意由老书记带领副书记(革委会主任)和团支部书记三人去。

我们于元宵节这天,骑自行车到张店铁路宿舍已是中午12点了,主人已在大门外等候着。相互新年问候进屋后,一张方桌上已摆好菜肴,桌面上一个大白搪瓷缸里,放着一个烫酒的陶瓷小酒壶,从里面散发出的酒香满屋四溢。现在一想起,好像还能闻到那让人心醉的酒香。我向桌后靠墙的条几上一看,是两瓶茅台酒啊!

对茅台酒,我还是从红军长征故事里知道的。红军长征路过茅台镇时,用茅台酒给医疗器械消毒,给伤员伤口消炎用,在我心里认为这是“神物”,现在就在眼前,真是有点欣喜若狂。落座后,主人从搪瓷缸里拿出酒壶给每人斟酒。那时用的酒杯叫“三钱杯”,也就是三杯盛一两酒。轮到给我斟酒时,我赶忙把酒杯攥到手里说:“我不会喝酒。”主人幽默地说:“来,我给你倒上,从今天开始学习喝酒。”老书记也随和着说:“这酒我也是第一次喝,好酒啊,尝尝。”我也只好放下酒杯服从了。大家举杯喝酒时,我也端起来送到嘴边一闻,酒香一下让我想到了父亲。

父亲1944年参军,1955年转业到青岛铁路局机务段。三年自然灾害时主动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十多年的军人艰苦生活,养成了不怕苦和累的品格,啥活累就抢着干啥活,粗茶淡饭,吃饱了就很知足,就别说喝酒了。过年时,用地瓜干到供销社换二斤散装白酒,自己舍不得喝,只有来了亲戚朋友,才拿出来,陪着客人喝两盅。我心里想,要是这酒给父亲喝一杯,那该多好啊!于是每次端杯我只送到唇边吻一下,就放下了。

酒喝到一半时,小敏的爸爸把她叫到桌前给每人敬酒。最后走到我身边习惯地叫了声:“哥”,端起酒杯说:“喝了这杯吧。”我借机在她耳边悄悄地说:“我不会喝呀,这酒要是拿回家给爸爸喝多好呀!”这时她带着挺严厉的面孔朝我做了个小鬼脸,把酒杯递给我说:“你就喝了这杯。”也不知是咋地,像接到命令似的,我接过这杯酒,什么也没想,把头一昂,一饮而尽。

喝完酒临走主人送我们出大门后,到我身边拍拍我的肩说:“小董啊,小敏来家经常说,有时收工晚了食堂没饭时,就跑到你家去,你母亲现给她做饭吃,给你父母添了不少麻烦,回去给你父母捎个话,就说我谢谢大哥大嫂了。小敏说你对父母很孝敬,要求把剩下的那点酒让你拿回去给你爸爸尝尝,就是太少了真不好意思呀!”我回头一看,小敏手里拿着她经常背在身上,在当时是最时髦的仿军用黄色帆布背包,走到我身边,把包递给我说:“拿着,就算让你表一下孝心!”

郑重声明:

本站所有活动均为互联网所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随便看看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