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故事可以很好地体现先进对象的先进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时代特征。那么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故事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故事,供大家参考!
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故事篇1徐一戎,男,1924年生。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八一农垦大学兼职教授,黑龙江省水稻研究会副理事长。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在中国地图上,北纬40°以上的黑龙江省行政区内,有大片覆盖着水纹的地方,这便是神奇的北大荒。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在这里建立了垦区,北大荒进入了大规模垦荒的新时代。北大荒位于北纬高寒地带,一年之中1/3的时间在冰霜笼盖之下,冬季气温低至零下40℃,冻土层最深达2.5米。加上地势低洼,历史上,这里一直以麦豆种植为主,几乎与水稻无缘。然而,这一切都因为一位水稻专家——徐一戎的不懈追求改变了,如今的北大荒成了名副其实的“北大仓”。
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故事篇2黑龙江垦区终身不退休专家,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被誉为“寒地水稻之父”的徐一戎,因病于2014年5月13日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1岁。
徐一戎1924年4月出生于辽宁省北宁市,1943年和1947年分别毕业于奉天农业大学农学系和东北大学农学院农艺学系,五十年代初来到黑龙江,投身于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事业。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先后担任研究所副所长、总农艺师、农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兼职教授、黑龙江省水稻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北方水稻科学技术协会荣誉理事长等职务。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第四届中华农业英才奖、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区域)创新奖;被省农垦总局党委授予终身不退休专家荣誉。
徐一戎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寒地水稻事业,被中宣部列为全国重点宣传典型人物,被中央电视台誉为中国水稻界的“南袁北徐”。
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故事篇3徐一戎是辽宁北宁人,实实在在的东北人,一生获奖无数,被中央电视台誉为中国水稻届的“南袁北徐”。
我们都知道袁隆平老先生对中国水稻的巨大奉献,却渐渐忽视徐一绒老先生对北方水稻的贡献。作为北方的农学学子要将徐老先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弘扬下去。
徐老先生一生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的科学研究,推广和教学工作,潜心主持研究,推广了多项在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故事篇4徐一戎说自己“从佳木斯搬到哈尔滨一年了,可出了门就找不到家;到家了不会开门,开了门又不会锁;头一天见到的人第二天就忘了……”老人自己都忍不住笑起来:上了年纪,什么都忘了。
可是有一件事,他怎么也不会忘,也许永远也不会忘。 给稻农们讲课时,老人从不带本子,就拿着三四支粉笔,一讲就是半天。别人问他:您讲课时那些数字怎么记得那么清啊?他回答:我脑袋里没别的,只有水稻。
有人说,徐一戎是个“稻痴”,他对水稻的热爱,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但是,一个人如果能穷尽毕生精力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那他注定是无比幸福的。
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故事篇51956年,徐一戎开始在黑龙江垦区莲江口农场试种水稻,而此前北大荒从来都是种植小麦、大豆等传统作物。要在高寒地带种水稻,选育适合的种子是第一道关口。短短几年内,徐一戎跑遍了北方所有的省区,收集到近千份品种。对于每一个品种的生长,他每年都要采集上万种数据。
1984年,徐一戎终于创造了寒地直播水稻亩产超千斤的纪录。此后,他又先后研究出20多项在国内外领先的寒地水稻栽培成果,为我国寒地水稻大面积发展和持续高产奠定了基础。
随着技术难关相继被攻克,黑龙江垦区的水稻种植面积由1984年以前的21万6千亩,发展到现在的1100万亩。近十年来,北大荒增产粮食52亿3千万公斤,其中水稻占增产总量的87%。
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故事篇6徐一戎同志是农垦科学院终身不退休研究员,被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
今年85岁的徐一戎把毕生心血倾注到水稻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和教学上。他研究的寒地水稻栽培技术成果,目前已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推广,成为稻农致富的“金钥匙”。仅1993年以来,垦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就由1984年以前的平均21.6万亩,发展到现在的近1500万亩,水稻单产、总产分别由159.7公斤、0.4亿公斤,提高到提高到2007年的531.5公斤、79.7亿公斤,其科研成果在垦区推广面积累计增效就达90多亿元,实现了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二十多年来,他一直住在仅有57平方米的简易居室里,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退休后,他拒绝高薪聘请,坚持在多年工作的岗位,每月只领取60元的返聘费。他下基层不要讲课费,不报出差补助费,几年累计达30多万元。今年10月7日,徐一戎老先生把和已故夫人康静云女士几十年来省吃俭用的所有积蓄,加上10月份刚发工资全部拿出,凑足100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给农垦科学院。为此,省农垦总局决定由总局和农垦科学院各出资200万元,设立徐一戎水稻科研基金。
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故事篇7徐一戎1943年在奉天大学农学科毕业后,又考入东北大学农学院农学系,1947年走出校门后就投入到了北大荒的怀抱,在莲江口农场开始了水稻种植研究工作。1989年徐一戎办理了退休手续。但是即便是回了家,打电话追、相关人员找,跟在单位没什么两样,他干脆又坐回到原来的办公桌前。岗位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岗位,后来就被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返聘。1997年12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召开了科技人员表彰大会,会上将“终身不退休奖”颁发给徐一戎,重新明确了他在科研一线的工作位置。
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的徐一戎,至今仍在水稻生产一线上奋斗不息。已经81岁高龄的徐一戎,一如既往地深入到田间地头,走到广大农民身边。几天前,徐一戎又去了位于牡丹江市的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作为水稻种植专家组组长,落实国家“科技入户”的政策,徐一戎行走在田间地头,给农户作指导,进行技术培训。
有时,一些单位也想邀请他到生产一线看看,做做指导,可是考虑到徐一戎年事已高,万一累坏了身体,就放弃了。徐一戎说,“你不请,那我就自己去。反正我来了,你也不会把我撵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