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4篇《白居易《长恨歌》赏析》,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长恨歌赏析范文 篇一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创新;通俗音乐
“伯牙子期”是我们自小就耳熟能详的故事,他们正是因为音乐成为知己,成为生死之交,子期去世,伯牙弃琴。可以说,音乐是无国界的通用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与积淀。然而音乐教育却成为教育界的弱势,由于普通高考中音乐并不是一门应考科目,自然也就成了不被重视的学科,成为名副其实的“副科”,随着音乐教育的弱化,学生自然缺少了学习音乐的动机和兴趣,更谈不上通过音乐达到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新课程注重学生情感教育的大背景下,这种音乐教学的尴尬处境是许多音乐教师所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高中音乐是培养学生情操,提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应该转变观念,创新教育,而充分利用通俗音乐便是很好的方式方法。
一、正确认识通俗音乐对高中生的影响力量
我们常常会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手,例如热门歌手邓紫棋、张杰、陈奕迅、王菲、少年偶像组合TFBOYS、韩国偶像团体及一些小众音乐歌手等等,尤其是近几年歌手海选的节目层出不穷,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中国梦之声”等比赛节目博得众多眼球,可以说通俗音乐对大众的影响势不可挡。通俗音乐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以表达情感为主,比如描写爱情、友情、亲情和人生感悟、社会伦理、黑色幽默、暗讽社会现象等,其表现手法往往多样化、生活化,易打动人心,形成共鸣,其中也不乏一些粗制滥造的口水歌,在这种铺天盖地的流行音乐市场下,十六七岁的高中生往往容易被流行音乐中或喜或忧的情感表达所吸引,并在聆听的过程中受到感动,激起共鸣。然而通俗音乐的本质是具有商品化与艺术化的,在审美品位不一的情况下,学生常常被动地接受着这些良莠不齐的音乐,呈现出“被商品化”,特别是价值观及人生观,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不可不说的是,通俗音乐的确有着巨大的能够改变人情感与意识的力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身为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通俗音乐的力量引导学生,抓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动力,并通过通俗音乐的选择与施教,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择优而选,雅俗共赏
通俗音乐轻松易懂,不同于严肃音乐,它具有广大的听众,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日常生活的压力、学习考试的负重下,常常让人疲惫不堪,通俗音乐不拘一格的特性已成为大家发泄愤懑、填补空虚、反叛社会的情感宣泄途径,但也不乏充斥着众多低俗的劣质音乐。身为高中音乐教师,需要从良莠不齐的通俗音乐中挑选出适合学生的音乐,要知道,学生虽然自己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毕竟有限,在纷杂的音乐世界里,他们往往也能陶醉在某些粗俗但自身觉得过瘾的音乐中。
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1)谨慎地选择一些通俗歌曲作为引导学生的突破点。课堂上选择一些优秀的,表达正能量的流行歌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歌曲体现的价值,比如五月天的《倔强》里的“我如果对自己妥协,如果对自己说谎,即使别人原谅,我也不能原谅……就算失望不能绝望”,信乐团《海阔天空》里的“海阔天空在勇敢以后,要拿执着将命运的锁打破。冷漠的人,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让我不低头更精彩的活”等等。通过教师引导,提升学生的价值认识,在学业上、生活上,要有积极向上、坚强乐观的精神。(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精髓,利用流行歌曲深化教材的价值内涵,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内在理解。例如,教材的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唐明皇与杨玉环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君王贪慕女色而国破家亡的历史教训。教师可以通过选择以《长恨歌》为主题的流行歌曲进行导入,让学生参与讨论,再结合白居易的《长恨歌》诗词朗诵,对清唱剧《长恨歌》进行逐步赏析,引导学生对《长恨歌》的词意及时代背景深入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清唱剧《长恨歌》所揭示出的深刻含义,作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这种体裁的作品,充分展现了腐败的政治必然会导致民族的灾难。(3)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培养其鉴赏音乐的能力。对于流行音乐的喜爱,不少学生说不出所以然来,究其原因还是文化素养的欠缺,这就需要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艺术审美,让学生对流行音乐产生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不但要认识到其艺术性的一面,也要知道其商品化的特征,对其也有取有舍,并反观民族音乐、严肃音乐,充分认识其内涵与意义。
三、通过通俗歌曲中的民歌元素赏析提升对民歌的认识
长恨歌赏析 篇二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诗歌教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的鉴赏。古代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是高考的必考题目。在鉴赏古代诗歌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鉴赏技巧,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情感经验,以及理解、分析、评价的综合处理能力。但由于学生文化底蕴薄弱,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得分率一直偏低。自从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的教学中,笔者把诗歌鉴赏与相关高考题考查的模式结合起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做了如下探讨。
一、抓诗题,找诗眼,看主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鉴赏一首古诗时,首先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情感、主旨等。解读诗题既是鉴赏古诗的重要切入点,又是找出诗眼的必要步骤。什么是“诗眼”呢?“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概括生动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字,或词语,或句子。诗眼往往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作品的主旨及表达技巧。可见,解读诗题有利于学生迅速地找出诗眼,进而深入地领会文本。
在学白《蜀道难》时,笔者让学生先分析诗题,明确本诗的“诗眼”是“难”字。接着学生逐句赏析,分析诗歌如何围绕“诗眼”展开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蜀道之“难”,是因为它高(开辟难)、险(攀越难)、战祸之烈(安居难)。它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入蜀的担忧,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其中“怨恨”一词,既写王昭君对远嫁大漠的怨恨之情,又写诗人对自己入朝见妒、无辜被贬的怨恨之情。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句,准确深刻地点明诗歌抒发的是诗人的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包含着丰富而深刻意蕴的诗眼往往是高考试题考查的对象。在高考试题中,往往以“一词统领全诗型”的模式来考查诗眼在全诗中的作用。如2000年全国卷考查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字;2002年全国卷考查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2003年春季高考中考查王维《过香积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2004年浙江卷考查李白《菩萨蛮》中的“空”字;2005年江苏卷考查中的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的“微风”;2007年全国卷二考查王维《新晴野望》第三联上下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个字,等等。这些高考试题都是考查诗歌是如何通过诗眼来表达主旨的。只有抓住了诗句中富有感彩的诗眼,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二、抓作者,知背景,明风格。
《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见,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时,不仅要了解古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还要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同样,古代诗歌的鉴赏也不例外。只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
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笔者先给学生介绍白居易的境况,了解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被杀,上书请求缉捕凶手,而触怒当朝权贵,被贬江州司马的这一写作背景。昔日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因直言相谏而被贬江州,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这种自身境况的变化,让诗人与誉满京都、因年老色衰而嫁于商人的琵琶女有着共同的人生体验。学生理解了诗人与琵琶女有着相似的遭遇,对诗人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就很好理解了。再如杜甫的《登高》,诗人在重阳节这天约远亲吴郎饮酒,吴郎未至。杜甫想到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诗人为排遣内心的苦闷,抱病登台,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学生在了解这些写作背景的同时,再联系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就不难理解诗歌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在高考试题中,命题所选取的诗歌大都代表了作者的主要创作风格。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歌多表现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以及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的诗歌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以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生疾苦,充满关心、同情的情感。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杜甫的《岁暮》。苏轼、辛弃疾、陆游、李白、杜甫、刘禹锡等的诗歌,凭吊古迹时常常吊古伤今,或表达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或表达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或抒发空有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慨,或抒发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悲凉。如2008年江苏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009年四川卷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这类诗歌容易出现典故,都借古讽今,表达昔盛今衰的伤感。诗歌都是言志的,作品就是作者的内心的真实写照。如果能注意到诗人的创作风格,这对高考试题的整体把握是有帮助的。
长恨歌赏析范文 篇三(1)培养学生诵读、解读诗歌的能力。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掌握鉴赏咏史诗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自由讨论、问题引导、品读鉴赏、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恨之情,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解读诗歌的技巧,分析王昭君的形象,进而理解杜甫在诗中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教给学生鉴赏怀古类诗歌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汉元帝年间,巴山蜀水有一位倾城倾国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走进了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她就是王昭君。800年后的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她的家乡――湖北秭归,情动心中,发诸笔端,遂成千古名篇《咏怀古迹》(其三)。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这首诗歌,走近王昭君。
二、教学活动一:掀起你的盖头来
1.初读诗歌,认识字词,读通诗歌
2.二读诗歌,明确基调,读好诗歌
明确:悲壮、怨恨
3.三读诗歌,疏通字词,读懂字面
明确:关注题目,结合注释,调整词序,梳理大意
三、教学活动二:此情可待成追忆
问题:1.诗文中,最能表达王昭君情感的词语是什么?
2.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还有什么“怨恨”可言呢?
3.作者是采用怎样的方法将这种“怨恨”表现出来的?
明确:1.怨恨
2.容貌美丽,不为君王所识。远嫁异域,夫死子娶,违背伦理。终生不得回乡,思乡浓烈。
3.①地点:荆门、紫台、朔漠、青冢;②景物:群山万壑、黄昏、夜月;③动作:一去―独留(生前寥落―死后孤寂);连―向(汉朝而转入匈奴,冷漠,失重,“向”面对的是生命的落寞);识(时间是曾经,方式是不客观画像,美丑决定权是画师,原则是是否行贿);归(修饰语是空,空有,徒有,动作发出者是魂魄,生之愿望未能完成,死不瞑目,魂魄完成其遗愿。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传悲愤之情、伤悼之意)④事物:画图,环佩魂,胡语。
总结:当她的容貌由一位画师来定夺时,当她的婚姻由一位君王来钦点时,当一个国家的安定由她来维系时,当她的乡愁终落魂魄里,当她承受着不合人伦的婚姻时,难道我们还听不到她――昭君那穿越时空的“怨恨”之声吗?
四、教学活动三:同是天涯沦落人
问题1.至此,我们已经完整地分析了诗歌,我们发现本诗歌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不是,我们从诗文中所描绘的地点,荆门―紫台―朔漠―青冢,就会想到杜甫一生的轨迹,河南―长安―西南―湖北。是两个追逐梦想的人梦想产生到破灭的过程,昭君:远嫁匈奴,葬身异域,貌美不幸,魂归故里;杜甫:怀古伤己,排挤遭贬,怀才不遇,身处乱世,漂泊他乡,思念故土。其实是怀昭君伤自己!
问题2.请同学们根据诗意,对一对联,上联是:怀昭君,面如春风不受幸,远嫁异域,魂魄空归。
明确:伤余生,志向高远难施展,漂泊一生,功业难成。
五、教学活动四:触类旁通方为道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本首诗及你所学过的怀古诗歌,总结鉴赏怀古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观眼前景物―忆历史人事―抒伤今情感―明对比手法
长恨歌赏析范文 篇四一、“先学后教”的理论依据
数学教学原则―积极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唤起学生求知欲望及自觉性与独立性的要求。教师应该精心培养学生的兴趣、进取心、主动创造探索的精神。
二、“先学后教”的准备工作
1.学习方法的指导
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较长而集中的时间里,以系统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学生学习每人都有自己的方法,问题在于是否得法。怎样获得良好的学习方法,应从数学的特点和规律能及学生的特点加以考虑。在“减负增效”形势下,要大胆去改进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高效状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作具体指导。如学好数学家语言、会读数学课本、掌握数学概念、用活数学公式、掌握数学解题技巧及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复习等。总之要学会“听、读”。“听”,指听讲,是课堂学习;“读”,指阅读课本及有关资料。要学会思考,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反思和反求,即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逆向思维,以及反过来探求。
2.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毅力、意志、性格、信心等。教师以思想品德、学习精神、人格力量等感染学生。要尊重爱护关心学生。在学生中起表率作用。同时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锲而不舍的刻苦钻研的治学态度。
三、“先学后教”的具体做法
实施“先学后教”这个过程大体分成四步:
1.阅读―通过阅读可以较好的掌握数学语言,提高自学能力
教师提示教学目标,布置自学纲要、预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应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让学生依纲阅读,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自己进行阅读教材,主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感知吸收、积累。例如阅读函数内容时,从知识来讲,通过阅读以下几点要弄清:(1)什么是函数?(2)理解函数三要素是什么?(3)如何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4)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2.思考―学生自己进行思维、研究
主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辨析理解、深化。如:学习公式lg(a・b)=lga+lgb,有学生问:lg(a+b)
〖JP4〗从教学的实际看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润萍
关键词:教学实际;诗歌鉴赏;诵读;质疑;讨论
从教学的实际看,高中生对古代文学史知识理解较浅,缺少古典文学底蕴,高中生对于古诗鉴赏,不仅觉得难解,甚至也颇有畏难心理。高中古代诗歌鉴赏的教学存在不少问题,教学很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教师单靠一张嘴和一支笔,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吃力。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改变这一现状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以下的策略:
一、在教学实际中,注重诵读与想象相结合
诵读是领悟理解的基础。诵读有利于诗歌疑难的辨识,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激发联想想象、增强语感。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幻灯、录音、唱片,对于诵读,对于诵读与想象的结合帮助很大。比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画图。在教学的实际中,充分利用了早读时间,除了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组读、轮读、接力读外,让学生多次听琵琶伴奏录音,通过想象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复原画面,再现场景,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只有深深体悟了春、江、月、夜的美景,才能欣赏这种既明丽又静谧的梦幻般的情调与境界,才能理解张若虚对于宇宙思考和他独有的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的少年式的人生哲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得到的是一种美的体验。
诵读阅读也不是盲目的阅读,是有针对性的,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篇的关键,深入理解,玩味意蕴。《春江花月夜》想象中有想象,实境中含梦境,虚实结合,因此读时要有针对性,从虚处去读,不要死读,不要读死,学生要注重想象,否则诗歌的意蕴狭窄,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
二、在教学实际中,鼓励质疑,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质疑,注重质疑效果
质疑是开启自主学习的钥匙、求知发现的表现。探究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强烈的兴趣,一份好奇心,一种激情,敢于质疑,才能有新的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质疑问难。如:学习《菩萨蛮》时,在熟读之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指出:“明明韦庄满怀思乡的愁绪,可为什么要说‘还乡须断肠’,是不是很矛盾呢?”真是一针见血啊!不仅仅考虑到诗人情感,甚至这是该诗主题的思考。此问一出,学生立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学生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令人欣慰的!生甲:“异地为客,不愿还乡看似有悖常理,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加表现出了江南的明丽秀美。”生乙:“从诗人的经历看,想还乡,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苦闷郁结。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会有更断肠的悲哀。”生丙:“我认为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理解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表面率直而内里千回百转”。学生的这些思考,不能不说是一种激情,一种投入,一种对古典诗词的热爱,那么质疑问难的好处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从作者、注释、意象、意境、艺术技巧等多方面讲解,可是,遇到诗歌鉴赏题时,学生仍然无处下手,甚至胡言乱语,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对症下药,学生无的放矢的质疑,质疑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对于每篇新的诗歌,要引导学生猜测诗歌可能会讲些什么,诗人的情感是什么,怎么样表现情感……有针对的质疑。带着问题去读,找出难点,进一步发现问题,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比如李白《将进酒》题目中有“酒”字,就引导学生质疑全诗借酒说了什么事情,抒发了什么感情,用了什么手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时,学生便开始思考李白劝酒的缘由是什么?接着学生开始发言:“一定是借酒消愁,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也有学生说:“一定是举杯祝贺,因为‘人生得意须尽欢’”。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激发了学生鉴赏诗歌的热情,让认真学生思考之后,阐释自己的理由,从而慢慢引导学生理清诗歌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的感情脉络,体会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激流。在梳理了诗人情感之后,再去思考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如此失意这一问题,得出答案并不是什么难事。通过有针对性的质疑,既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又让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效果良好。
三、在教学实际中,质疑――讨论相结合的鉴赏方式更有效
在教学实际中,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讨论,自己解决的自己的问题,这样的质疑――讨论相结合的鉴赏方式既有利于营造和谐、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教师导而不发,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讨论中,得出答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赏析《李凭箜篌引》的课堂上,学生就针对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进行了质疑和分组讨论。在赏析《长恨歌》的课堂上,通过对“长恨”之“恨”的思考质疑,自由讨论,进而深入思考了诗歌的主题。生1:“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李、杨感情的深度和重量。”生2:“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生3:“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讽喻说、爱情说或者双重主题说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教师点拨:分析诗歌主题时,要考虑白居易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理解诗人的创作意旨。
在教学实际中,诵读――质疑――讨论的探究式教学形式,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质疑探索发现问题、分析讨论,解决问题,获得知识,逐渐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志阳。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指津[J].考试周刊。2007(42)
[2]王皓。古典诗词意境的分类鉴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9)
以上就是一米范文为大家整理的4篇《白居易《长恨歌》赏析》,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米范文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