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开头告诉我,这不是一段发生在和平地区的温暖的故事,而是讲述了一个穷孩子残酷的成长历程。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是编辑帮家人们收集的2019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短评【优秀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何以为家》的观后感心得600字 篇一前几天朋友要请我看电影,我问是什么电影。她说是美国大片,我没去。我不喜欢看美国大片,因为美国大片没有什么内涵,靠的是用电脑制作的大场面,宣扬的多是复仇和暴力。
今天(5月8日)专门去看了场反映难民的电影《何以为家》。《何以为家》是一部聚焦黎巴嫩难民的电影,从一个12岁孩子的视角让我们大家看到了数以万计难民的人生艰难,使人看了心碎。
看过电影的人,可以明确感觉到,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身处困境的难民而言,最可怕的远不是当前生活的窘迫和无以为继,而是没有希望的未来和下一代依然要重复如同自己一样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电影里12岁的男孩控诉自己父母没有好好抚养他的时候,他的父母也同样痛苦的回应:“我也是这样长大,我也经历着其他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从电影本身来说,他能做到的是把这样残酷的现实展示出来,却很难改变现实本身,这是艺术的局限性。
但好在有一个人的命运已经因为这部电影而改变。他就是扮演剧中“赞恩”的小男孩,他本人的真实身份就是难民。他出生于叙利亚,2012年为了逃避战火随父母来到了黎巴嫩,住在黎巴嫩的贫民窟。《何以为家》就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和“赞恩”一样没有上过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靠打黑工生活。是这部电影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已经和家人到了挪威,有了一个安定的家,而且还上了学,希望他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战争摧毁的不止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房屋、生活设施等有形物质,它摧毁的是人们内心对于希望和未来的憧憬。战争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影响最大,对人性的摧残也是不可估量的。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和平的国家,没有遭受“赞恩”的悲痛,国家强大了我们才会有安定、美满的幸福生活。
《何以为家》观后感 篇二今天和同学去电影城看前两天刚上映新片“何以为家”,我们当时在选择看啥电影时候,就看到这部在豆瓣评分挺高就购票了,其实也不知道其中内容是什么样,我当时想着评分这么高电影,应该不会太差,结果确实是如此,看完给我感觉真是一部好电影,值得肯定,很有教育意义。
电影开头就讲述了在法庭上12岁左右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却并没有尽到养育之责。他们亲生父母生了八个孩子,赞恩是家里长子,古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话却在赞恩身上体现淋漓尽致,一个才12岁小男孩竟然要承担了无数生活的重压,赞恩看到其他人上学来回样子,赞恩很是羡慕,于是跟父母亲说:‘’他想去上学,父亲显然是不想让他去,怕他去了因此丢掉现在工作(赞恩在一家商店打工),而母亲是同意他去,理由是他去学校可以解决吃饭问题而且还可以从学校带好多东西回家,母亲还说要是担心商贩发怒辞了他,可以让赞恩多做几个小时工,最后也不了而之,赞恩也没有去学校读书,我当时看到这里时候赞恩父母亲想得都是他们生存问题,我能站在道德制高点说他们做法是错的嘛,当然我也不会说他们是对的,显然我并没有身处这样环境,也没有资格去过分评头论足,但是我还是想发表自己意见,既然当初没有能力养育自己的孩子时为何要生下来呢?
人生的一部分经历和我说,这个世界本身就想恶的人或者极恶之人,唯利益之上是人的本性,但我没有理由和立场去批判。也没有一边错的体制(除了少数极端)。贫穷或许是原罪,而我也无法去责怪贫穷。所以我开始有了深深的无力感和颓感。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其实更像纪录片,但是它比纪录片更加具有观看性和戏剧性。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也很丰满,战争,宗教,生育权可能还有更多。但在我认为贫穷依然是原罪。
“我要起诉我父母”这句海报上惊到我的话在看完电影的时候才明白它背后的意义。可能法律永远不能加上养不起却一直生,生下来其实便算是犯罪这一条规定,但是在我认为它的的确确就是犯罪,相对于孩子来说的罪。也许有人反驳,说就算法律可以加上这条,它对无知的生育癌夫妻肯定是隐形的存在,这个时候我当然也说不了什么。但是我还是觉得这种想法需要被普及。
看的时候一直在惊叹小男主的演技,为什么细微之处都可以那么真实。因为看之前并没做功课,所以在看到片尾结束才发现他演的一直是他自己这个事实对我产生暴击。让我本来没出来的眼泪一下子没控制住。
何以为家,对赞恩来说哪里才是属于他的家,家这个词应该是给人温暖,可是对于赞恩来说家是冰冷的,他没有家。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真是直击人的心灵,影片后面注释了该故事大部分是真实的,就是以这个小男孩亲身经历再现当时社会底层的人掠影,当生存与罪恶之间选择,后者不见得是一种罪。有时候很多事情我们看不到,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其实在这个世界某地方或某个角落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等待我们去发现。愿所有像坚强地赞恩那样的人都能被世界呵护以待。不,我应该希望这样类似事情可以越来越少,愿世界上所有善良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何以为家》观后感 篇三《何以为家》终于来了,该片在国内上映之前,很多观众应该已经看过这部原来被翻译为《迦百农》的电影。当时的观影范围仅限于有意愿到网络上寻找资源观看的观众,主要是对该片抱有好感的人群,那时的高分并不是完全客观的。
现在《何以为家》经历过院线公映的洗礼,豆瓣评分依然坚挺在8.9分。可以说,在大量涌入持有各种态度观影者之后,《何以为家》的口碑经受住了考验。高分佳片的头衔实至名归。
很多观点认为,《何以为家》的高评分不是高娱乐性的功劳,这些观点认为,这部电影并不具备娱乐性,甚至不该存在娱乐性,把这样的悲惨故事作为娱乐是罪恶的。
不知从何时“娱乐”这个词成了“花边新闻、名人绯闻、明星生活周边和八卦”这些元素的代名词。就如同麻将牌成了“赌博”的代名词。
我们可以看到,现今有许多人将学习作为一种娱乐,享受充实自身知识和见解的快乐。也有人以欣赏交响乐为娱乐,体验情感随音乐跌宕起伏的快乐。学习知识和欣赏艺术又有什么罪过。我要说的是《何以为家》不光是一部具有很强娱乐性的影片,同时有力的证明了娱乐是无罪的。
电影用一场庭审当作引子,从一位12岁的少年犯状告亲生父母讲起。少年赞恩因持刀伤人被捕,如今他控告自己的父母毫无节制的生育后代却无力抚养,他们不负责任的繁殖造成妹妹不幸死亡,导致赞恩为妹妹报仇而持刀行凶。赞恩请求法官禁止他的父母再生育更多的孩子。
最为刺激感官的场面本应该是赞恩得知妹妹的死讯,手握尖刀,找害死妹妹的人渣寻仇的那一段。这组画面却只持续了几分钟,镜头如同赞恩被仇恨冲昏的头脑一样眩晕模糊。可见创作者并不想花太多力气详细描述犯罪过程。毕竟观众不希望在电影院观看一条耸人听闻的新闻报道。作者把镜头指向了事件的背后,一个12岁的男孩,用自己单薄的肩膀扛起全家生活的重担,这样了不起的一个孩子,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孩子的视野中,犯罪的是不负责任的父母,但是在作者的讲述中,控诉的矛头直指“贫穷”。这样的一个故事是怎样具备娱乐性的呢?
首先是《何以为家》带给观众的情感体验,在观众跟随赞恩走过120分钟的人生历程,体验他生活的价值从一个极端坠入另一个极端。这种体验是意味深长的,足以触动观众情感的深处。其次是《何以为家》带给观众丰富和可信的见解,电影展示了儿童身处极度贫穷中的日常,他们的生存状态残酷到难以置信,电影所呈现的却如此真实。电影的娱乐性就取决于这两点,他们在一位出色的电影创作者手中就成了雕刻思想的工具。
优秀的电影创作者雕刻的不是光影,而是思想。他们具有将思想融进光影艺术楔入观众心灵的能力。由于作者把一(www.1mi.net)段残酷到难以置信的故事拍成极富娱乐性的电影,通过《何以为家》精彩的诠释,任谁都很难说服观众不要去相信“贫穷”这个社会问题对儿童的残害有多么残忍。这样的娱乐怎么可能是有罪的!
2019看何以为家有感 篇四故事开头,法国黎巴嫩,法庭为背景,小主人公的出场直接就是起诉自己的亲生父母,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在这时长两个小时的电影里,还没有性意识的女童被家长卖出去当媳妇;外来移民每天都小心翼翼的生活在社会的最阴暗处;无力生养和教育为何又要生?又是什么样的家庭才会让小主人公被逼迫离家出走和一个素未谋面的单亲母子生活感觉更加幸福?
影片中,偷渡移民者抬起头工作需要证件,偷渡出国也需要证件,孩子进医院治疗需要证件,那当父母为何不需要证件?!
我想起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的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小主人公悲惨的境遇令人动容,引人深思。这个世界最为弥足珍贵的羁绊是亲情,并不是每一个能生下孩子的人都有资格能为父母。
被小赞恩赚走的不仅是眼泪,更是直击心灵的震撼!
整部影片都比较沉重,小主人公全程无笑,影片末那个长达17秒的笑容真的很治愈!有影评说是影片唯一的一个笑容,但是细心如我,注意到片中那个单亲妈妈拿回家的那个蛋糕,让小赞恩吹蜡烛的时候,也是笑的。
结尾有彩蛋,小赞恩是生活的真实者,本色出演,当他说到他希望睡觉的时候枕着枕头睡的时候,我用完最后一张纸巾…
生而不养,断指可报;生而养之,断头可报;不生而养,无以为报。
愿每一个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